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3页 |
·背景简介 | 第12页 |
·酞菁类化合物 | 第12-16页 |
·酞菁类化合物的结构 | 第12-13页 |
·酞菁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13-14页 |
·酞菁类化合物催化剂 | 第14-15页 |
·酞菁铁的催化性能 | 第15-16页 |
·催化剂的固定 | 第16-17页 |
·凹凸棒土的性质 | 第17-21页 |
·凹凸棒土的结构特征 | 第17-18页 |
·凹凸棒土的吸附特性 | 第18-19页 |
·凹凸棒土的流变特性 | 第19页 |
·凹凸棒土的可塑性 | 第19-20页 |
·凹凸棒土的离子交换 | 第20页 |
·凹凸棒土的化学特性 | 第20页 |
·凹凸棒土的载体性能 | 第20-21页 |
·论文研究背景、思路和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背景 | 第21页 |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酞菁铁的合成及表征 | 第23-33页 |
·引言 | 第23页 |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实验原理 | 第24-25页 |
·酞菁铁的合成 | 第25页 |
·酞菁铁的表征 | 第25-29页 |
·元素分析结果 | 第25-26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6-27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27-28页 |
·电子能谱分析 | 第28页 |
·热失重分析 | 第28-29页 |
·影响酞菁铁产率的因素 | 第29-32页 |
·反应温度 | 第29-30页 |
·辐照时间 | 第30页 |
·原料配比 | 第30-31页 |
·催化剂用量 | 第31-32页 |
·反应助剂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凹凸棒土的活化及表征 | 第33-41页 |
·引言 | 第33页 |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实验原料 | 第33页 |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实验内容 | 第34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4-39页 |
·凹凸棒土的形貌观察 | 第34-36页 |
·凹凸棒土的TGA分析 | 第36-37页 |
·凹凸棒土的比表面积分析 | 第37-38页 |
·凹凸棒土的红外分析 | 第38页 |
·凹凸棒土的XRD分析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酞菁铁/凹凸棒土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41-56页 |
·引言 | 第41页 |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实验原料 | 第41页 |
·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实验内容 | 第42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复合体的形貌观察 | 第42-43页 |
·酞菁铁/凹凸棒土复合体的TGA分析 | 第43-44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4-45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5-46页 |
·酞菁铁负载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46-51页 |
·标准工作曲线的建立 | 第46-47页 |
·凹凸棒土吸附脱色试验 | 第47页 |
·超声分散时间的影响 | 第47-48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48页 |
·酞菁铁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凹凸棒土活化对吸附的影响 | 第49-51页 |
·凹凸棒土吸附酞菁铁的机理分析 | 第51-54页 |
·凹凸棒土的吸附机理 | 第51-52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52-53页 |
·凹凸棒土的等温吸附实验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酞菁铁/凹凸棒土复合光催化剂降解甲醛的研究 | 第56-63页 |
·引言 | 第56页 |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实验原料 | 第56页 |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61页 |
·光照条件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57-58页 |
·气体初始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温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复合体中酞菁铁含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60页 |
·复合光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 第60-61页 |
·催化机理分析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