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目录 | 第12-16页 |
引言 | 第16-19页 |
第一章 证据协力义务绪论 | 第19-32页 |
第一节 证据协力义务之内涵及意义 | 第19-22页 |
一、证据协力义务之内涵 | 第19-21页 |
二、证据协力义务确立之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证据协力义务之法定形态与性质 | 第22-25页 |
一、证据协力义务之法定形态 | 第22-24页 |
二、证据协力义务之性质 | 第24-25页 |
第三节 证据协力义务之分类 | 第25-27页 |
一、当事人之证据协力义务与第三人之证据协力义务 | 第25-26页 |
二、人证之证据协力义务与物证之证据协力义务 | 第26-27页 |
第四节 证据协力义务履行费用请求权 | 第27-32页 |
一、证据协力义务履行费用请求权之内涵及性质 | 第27-28页 |
二、证据协力义务履行费用请求权之行使 | 第28-32页 |
第二章 文书提出义务 | 第32-50页 |
第一节 文书提出义务概述 | 第32-34页 |
一、文书提出义务之内涵 | 第32页 |
二、文书提出义务之立法趋向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文书提出义务之范围 | 第34-45页 |
一、个别义务文书 | 第35-39页 |
二、一般性义务文书 | 第39-45页 |
第三节 文书提出义务不履行之效果 | 第45-50页 |
一、当事人不履行文书提出义务之效果 | 第45-47页 |
二、第三人不履行文书提出义务之效果 | 第47-50页 |
第三章 勘验协力义务 | 第50-64页 |
第一节 勘验概述 | 第50-54页 |
一、勘验之内涵与特质 | 第50-51页 |
二、我国现行民诉法上的勘验 | 第51-54页 |
第二节 勘验协力义务之范围 | 第54-58页 |
一、德国 | 第54-55页 |
二、日本 | 第55-57页 |
三、我国台湾地区 | 第57页 |
四、我国现行民诉法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勘验协力义务不履行之效果 | 第58-64页 |
一、当事人不履行勘验协力义务之效果 | 第59-62页 |
二、第三人不履行勘验协力义务之效果 | 第62-64页 |
第四章 证人义务 | 第64-88页 |
第一节 证人之内涵与能力 | 第64-66页 |
一、证人之内涵 | 第64-65页 |
二、证人能力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到场义务 | 第66-70页 |
一、到场义务之内涵 | 第67页 |
二、违反到场义务之构成条件 | 第67-68页 |
三、对证人违反到场义务之制裁 | 第68-70页 |
第三节 宣誓(具结)义务 | 第70-75页 |
一、确立宣誓(具结)义务之意义 | 第70-71页 |
二、宣誓(具结)程序 | 第71-73页 |
三、宣誓(具结)义务的免除与拒绝 | 第73-74页 |
四、违背宣誓(具结)义务所受之制裁 | 第74-75页 |
第四节 证言义务 | 第75-80页 |
一、证人陈述之方式 | 第75-76页 |
二、讯问证人之方法 | 第76-79页 |
三、证言之附随义务 | 第79-80页 |
四、违背证言义务所受之制裁 | 第80页 |
第五节 证言拒绝权 | 第80-88页 |
一、证言拒绝权之性质 | 第81页 |
二、证言拒绝权之类型 | 第81-86页 |
三、证言拒绝权之例外 | 第86-88页 |
第五章 鉴定义务 | 第88-105页 |
第一节 鉴定概述 | 第88-93页 |
一、鉴定的内涵 | 第88-90页 |
二、鉴定的类型 | 第90-91页 |
三、鉴定之开始 | 第91-93页 |
第二节 鉴定人 | 第93-98页 |
一、鉴定人的资格与地位 | 第93-96页 |
二、鉴定人的选任 | 第96-98页 |
第三节 鉴定义务之特质与具体内容 | 第98-105页 |
一、鉴定义务之特质 | 第98-99页 |
二、鉴定义务之具体内容 | 第99-105页 |
第六章 当事人受讯问义务 | 第105-124页 |
第一节 当事人讯问概述 | 第105-110页 |
一、当事人讯问之内涵 | 第105页 |
二、当事人讯问中当事人所作之陈述与其他陈述之分际 | 第105-107页 |
三、当事人讯问在证据方法中的地位 | 第107-110页 |
第二节 当事人受讯问能力与适用条件 | 第110-117页 |
一、当事人受讯问能力 | 第110-113页 |
二、当事人受讯问之适用条件 | 第113-117页 |
第三节 当事人受讯问义务之具体形态 | 第117-124页 |
一、到场义务 | 第117-119页 |
二、宣誓(具结)义务 | 第119-120页 |
三、陈述义务 | 第120-124页 |
第七章 不为证明妨害之义务 | 第124-138页 |
第一节 证明妨害概述 | 第124-125页 |
一、证明妨害之内涵 | 第124页 |
二、关于证明妨害之立法例 | 第124-125页 |
三、我国现行民诉法关于证明妨害之态度 | 第125页 |
第二节 证明妨害制度之正当性基础 | 第125-129页 |
一、损害赔偿义务说 | 第126-127页 |
二、期待可能性说 | 第127页 |
三、经验法则说 | 第127-128页 |
四、诉讼协力义务违反说 | 第128页 |
五、诚信原则违反说 | 第128-129页 |
第三节 证明妨害之构成要件 | 第129-134页 |
一、妨害人违反证据方法提出义务 | 第129-131页 |
二、妨害人于妨害行为具有可归责性 | 第131-133页 |
三、妨害证明之行为与证明不可能的状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第133-134页 |
第四节 违反不为证明妨害义务之法律效果 | 第134-138页 |
结语 | 第138-139页 |
附论:关于证据协力义务规范的立法建议条文 | 第139-14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1-147页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47-148页 |
后记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