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潮流中的探求者--张相文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前言 | 第8-15页 |
| 第一章 初期的人生历练 | 第15-36页 |
| 第一节 青少年时期 | 第15-22页 |
| 一、儿时生活 | 第15-16页 |
| 二、求学经历 | 第16-18页 |
| 三、科场沉浮 | 第18-22页 |
| 第二节 早期的问学经历 | 第22-28页 |
| 一、坐馆与授徒淮滨书院 | 第22-25页 |
| 二、对新学的初次涉猎 | 第25-28页 |
| 第三节 离开家乡后的授业人生 | 第28-36页 |
| 一、南洋公学中的生活 | 第28-32页 |
| 二、奔波南北 | 第32-36页 |
| 第二章 投身革命的稳健派 | 第36-54页 |
| 第一节 与革命的初次结缘 | 第36-39页 |
| 一、卷入南洋公学风潮 | 第36-37页 |
| 二、风潮中的时代新信息 | 第37-39页 |
| 第二节 革命高潮中的奋斗 | 第39-45页 |
| 一、创立共和会 | 第39-41页 |
| 二、参与滦州起义 | 第41-45页 |
| 第三节 革命余波中的进与退 | 第45-54页 |
| 一、“二次革命”中的爱憎 | 第45-46页 |
| 二、反对洪宪帝制 | 第46-50页 |
| 三、投身政党政治 | 第50-54页 |
| 第三章 政治活动之外的作为 | 第54-118页 |
| 第一节 参与实业 | 第54-66页 |
| 一、考察西北农田水利 | 第54-57页 |
| 二、参与河套开垦 | 第57-61页 |
| 三、河套开垦失败的原因 | 第61-66页 |
| 第二节 中国地学会中的沉浮 | 第66-85页 |
| 一、中国地学会创立的时代背景 | 第66-69页 |
| 二、张相文与中国地学会的创立 | 第69-71页 |
| 三、张相文与中国地学会的发展 | 第71-75页 |
| 四、张相文离去后的中国地学会 | 第75-77页 |
| 五、中国地学会的主要活动 | 第77-85页 |
| 第三节 学术成就与建树 | 第85-118页 |
| 一、史学成就 | 第85-100页 |
| 二、地理学成就 | 第100-111页 |
| 三、方志学成就 | 第111-118页 |
| 第四章 皈依佛教与晚年思想 | 第118-139页 |
| 第一节 皈依佛教 | 第118-127页 |
| 一、信佛历程 | 第119-124页 |
| 二、皈依佛教的原因 | 第124-127页 |
| 第二节 向传统复归的晚年思想 | 第127-139页 |
| 一、自成体系的晚年思想 | 第127-133页 |
| 二、思想转变的原因与考量 | 第133-136页 |
| 三、在“新”与“旧”的天平上 | 第136-139页 |
| 结语 | 第139-1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1-148页 |
| 附录 | 第148-155页 |
| 附录一:与张相文有关的七幅照片 | 第148-150页 |
| 附录二:张相文大事年表 | 第150-155页 |
| 致谢 | 第155-15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