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观花树木类论文--牡丹论文

酚酸类物质与牡丹试管苗生根及褐化关系的研究

致谢第1-8页
缩略词表第8-10页
摘要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5页
 1 牡丹组织培养研究概述第12-15页
   ·牡丹组织培养品种第12-13页
   ·外植体的选择及处理第13页
   ·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第13-14页
   ·培养条件第14-15页
 2 试管苗生根研究第15-24页
   ·基本培养基和蔗糖浓度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第15页
   ·生长调节物质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第15-16页
   ·内源激素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第16-17页
   ·环境因素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第17-18页
   ·酶活性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第18-20页
   ·酚类化合物代谢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第20-23页
     ·酚类化合物的概念及分类第20-21页
     ·酚类化合物代谢对试管苗褐变的影响第21-22页
     ·酚类化合物代谢与试管苗生根的关系第22-23页
   ·试管苗生根的细胞学研究第23-24页
 3 存在的问题第24-25页
第二章 引言第25-26页
第三章 牡丹组培褐变与酚酸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第26-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6-29页
   ·试验材料第26页
   ·仪器第26-27页
   ·试验方法第27-29页
     ·总酚含量与酶活性测定第27页
     ·酚酸类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第27-29页
     ·褐化率和褐变度的统计第29页
   ·数据处理第2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9-38页
   ·不同品种褐变率与褐变度的比较第29-30页
   ·总酚含量与酶活性在褐化过程中动态变化第30-32页
     ·不同品种总酚含量的动态变化第30页
     ·不同品种PAL活性的动态变化第30-31页
     ·不同品种PPO活性的动态变化第31-32页
     ·不同品种POD活性的动态变化第32页
   ·牡丹试管苗中酚类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第32-38页
     ·标准曲线及仪器检测限第33-34页
     ·回收率及精密度试验第34页
     ·牡丹未褐化试管苗与褐化试管苗酚酸含量比较第34-38页
 3 结论与讨论第38-41页
   ·总酚含量及酶活性与牡丹组培褐变的关系第38-39页
   ·与牡丹褐变相关的酚酸第39-41页
 图版1第41-42页
第四章 牡丹试管苗生根培养中酚酸类物质与酶活性变化差异的研究第42-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试验材料第42页
   ·试验方法第42-43页
     ·总酚含量与酶活性测定第42-43页
     ·酚酸类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第43页
   ·数据处理第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3-55页
   ·不同品种牡丹试管苗总酚含量及酶活性在生根过程中动态变化第43-47页
     ·不同品种试管苗生根状况比较第43-44页
     ·不同品种牡丹试管苗总酚含量变化第44-45页
     ·不同品种牡丹试管苗POD活性变化第45页
     ·不同品种牡丹试管苗PPO活性变化第45-46页
     ·不同品种牡丹试管苗IAAO活性变化第46-47页
     ·不同品种牡丹试管苗PAL活性变化第47页
   ·不同品种牡丹试管苗生根培养中部分酚酸的动态变化第47-55页
     ·芍药苷的动态变化第47-48页
     ·没食子酸甲酯的动态变化第48-50页
     ·没食子酸的动态变化第50-51页
     ·莽草酸的动态变化第51-53页
     ·苯甲酸的动态变化第53-54页
     ·4-羟基苯甲酸的动态变化第54-55页
 3 结论与讨论第55-59页
   ·总酚含量及酶活性与试管苗生根的关系第55-57页
   ·酚酸类物质与牡丹试管苗生根的关系第57-59页
 图版2第59-60页
第五章 不同酚酸与PPO及IAA之间的反应关系第60-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0-62页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60页
   ·方法第60-62页
     ·IAA、PPO及不同酚酸之间的反应关系第60-61页
     ·IAA与PPO及绿原酸的反应第61-6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2-75页
   ·IAA、PPO及不同酚酸之间的关系第62-64页
     ·牡丹试管苗细胞液PH值测定结果第62页
     ·温度对牡丹试管苗PPO活性的影响第62-63页
     ·不同酚酸与PPO及IAA的反应结果第63-64页
   ·IAA与PPO及绿原酸的反应第64-75页
     ·不同PH值对反应的影响第66-67页
     ·不同酶量对反应的影响第67页
     ·不同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第67-68页
     ·产物的分离提纯第68-70页
     ·产物的结构鉴定第70-75页
 3 结论与讨论第75-77页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9页
ABSTRACT第89-9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C4途径关键酶基因(PPDK、NADP-ME)的克隆及PPDK、PEPC在拟南芥中的表达分析
下一篇:暗间断延迟玉米开花的相关分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