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目录 | 第5-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3页 |
·C_4光合作用途径与C3光合作用途径的比较 | 第12-18页 |
·C_4植物及其光合优势 | 第13-14页 |
·C3植物中的“C_4特性”及C_4微循环 | 第14-15页 |
·单细胞类C_4光合途径 | 第15-16页 |
·影响C_3植物中C_4途径酶活性表达的因素 | 第16-17页 |
·环境因子的影响 | 第16页 |
·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6-17页 |
·不同基因型的影响 | 第17页 |
·C_3植物中表达C_4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 第17-18页 |
·C_4光合途径关键酶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及光合生理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PPDK(丙酮酸磷酸二激酶) | 第18-21页 |
·PE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 第21-24页 |
·NADP-ME(依赖于NADP的苹果酸酶) | 第24-27页 |
·其它C_4途径酶 | 第27页 |
·NADP-MDH | 第27页 |
·PEP-CK | 第27页 |
·拟南芥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转化进展 | 第27-28页 |
·拟南芥生物学特性 | 第27页 |
·拟南芥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C_4基因转拟南芥与C_4基因转小麦的关系 | 第28页 |
·转基因拟南芥分子鉴定 | 第28-30页 |
·Southern blot | 第28-29页 |
·荧光定量技术原理及应用 | 第29-30页 |
·技术原理 | 第29页 |
·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 | 第29-30页 |
·Western blot | 第30页 |
·光合及酶活生理指标则定 | 第30-31页 |
·光合则定 | 第30-31页 |
·氧电极和光合仪测定光合速率各自的特点 | 第30-31页 |
·氧电极和光合仪测定光合速率的区别 | 第31页 |
·酶活则定 | 第31页 |
·PPDK酶活则定原理 | 第31页 |
·PEPC酶活则定原理 | 第31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31-32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1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31-32页 |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PPDK和NADP-ME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33-4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3-38页 |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33页 |
·RNA提取与PCR扩增 | 第33-35页 |
·玉米总RNA提取 | 第33-34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RNA | 第34页 |
·反转录 | 第34页 |
·引物设计 | 第34-35页 |
·PCR扩增 | 第35页 |
·目的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第35-38页 |
·PCR产物回收 | 第35-36页 |
·回收片段的连接 | 第36页 |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6-37页 |
·目的片段DNA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 | 第37页 |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 第37页 |
·PCR和酶切鉴定 | 第37-38页 |
·序列测序和比较分析 | 第38页 |
·分子系统进化和蛋白质的功能位点分析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7页 |
·玉米C_4型PPDK基因 | 第38-44页 |
·PPDK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第38-40页 |
·PPDK基因的的序列同源性检索 | 第40-43页 |
·PPDK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43页 |
·PPDK编码蛋白的结构域 | 第43-44页 |
·玉米C_4型NADP-ME基因 | 第44-47页 |
·NADP-ME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第44-46页 |
·NADP-ME基因的序列同源性检索分析 | 第46-47页 |
·NADP-ME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47页 |
·NADP-ME基因的蛋白质结构域 | 第47页 |
·讨论 | 第47-49页 |
第三章 PPDK、NADP-ME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PPDK、PEPC基因转化拟南芥 | 第49-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5页 |
·拟南芥及其培养 | 第49-50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50页 |
·酶及试剂 | 第5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页 |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拟南芥转化 | 第50页 |
·拟南芥转化 | 第50-51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0-51页 |
·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冻融转化 | 第51页 |
·PCR验证及菌种保存 | 第51页 |
·拟南芥转化 | 第51页 |
·拟南芥转化株的遗传分析 | 第51-53页 |
·拟南芥T_1代种子的筛选 | 第51-52页 |
·转基因拟南芥PCR鉴定 | 第52页 |
·T_1代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PCR检测 | 第52-53页 |
·纯合株系的筛选 | 第53页 |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杂交鉴定 | 第53-55页 |
·DNA提取及转膜 | 第53-54页 |
·探针制备 | 第54页 |
·杂交 | 第54-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米C_4型PPDK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5-56页 |
·米C_4型NADP-ME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6-58页 |
·纯合株系的筛选 | 第58-59页 |
·重组质粒的农杆菌转化 | 第58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PPT筛选 | 第58-59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PCR检测 | 第59页 |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Southern blot分析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2页 |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0页 |
·拟南芥培养及转化 | 第60-61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 | 第61页 |
·转基因的遗传效应 | 第61-62页 |
第四章 玉米C_4型PPDK、PEPC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表达分析和生理差异 | 第62-7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7页 |
·植物材料 | 第62-63页 |
·质粒 | 第63页 |
·生化试剂 | 第63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63-64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荧光定量PCR | 第64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Western blot | 第64-66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SDS-PAGE凝胶电泳 | 第64-65页 |
·Western blot | 第65-66页 |
·转基因拟南芥现蕾期的PPDK及PEPC酶活性检测 | 第66-67页 |
·转基因拟南芥现蕾期净光合速率测定 | 第6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7-72页 |
·T_3代转基因拟南芥半定量RT-PCR | 第67页 |
·PPDK基因的半定量RT-PCR | 第67页 |
·PEPC基因的半定量RT-PCR | 第67页 |
·T_3代转基因拟南芥的PPDK和PEPC酶活分析 | 第67-68页 |
·T_3代转基因拟南芥的光合速率分析 | 第68页 |
·T_4代转基因拟南芥的荧光定量PCR | 第68-70页 |
·熔解曲线分析 | 第68-69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69-70页 |
·PPDK、PEPC基因的荧光定量结果分析 | 第70页 |
·T_4代转基因拟南芥的Western blot分析 | 第70-71页 |
·T_4代转玉米PPDK、PEPC基因拟南芥的SDS-PAGE电泳 | 第70-71页 |
·T_4代转PPDK和PEPC基因拟南Western blot分析 | 第71页 |
·T_4代转基因拟南芥株系酶活及光合速率 | 第71-72页 |
·讨论 | 第72-75页 |
·基因表达 | 第72-73页 |
·荧光定量PCR | 第73页 |
·酶活和光合速率 | 第73-74页 |
·转光合酶基因拟南芥光合速率増强的机理 | 第74页 |
·共表达研究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5-77页 |
·全文结论 | 第75-76页 |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91页 |
英文摘要 | 第91-94页 |
作者简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