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5页 |
| CATALOGUE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序言 | 第8-9页 |
| 一、环境纠纷概述 | 第9-14页 |
| (一) 环境纠纷的概念 | 第9页 |
| (二) 环境纠纷的特征 | 第9-10页 |
| (三) 纠纷解决的基本类型 | 第10-14页 |
| 二、国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分析与借鉴 | 第14-20页 |
| (一) 美国 | 第14-17页 |
| (二) 德国 | 第17-18页 |
| (三) 日本 | 第18-20页 |
| 三、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发展趋势分析 | 第20-24页 |
| (一) 司法改革与环境纠纷解决机制 | 第20-21页 |
| (二) 经济全球化与环境纠纷解决机制 | 第21-22页 |
| (三) 科技革新与纠纷解决机制 | 第22-24页 |
| 四、我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 第24-29页 |
| (一) 我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类型 | 第24-25页 |
| (二) 我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践情况 | 第25-26页 |
| (三) 我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缺陷 | 第26-29页 |
| 五、完善我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 | 第29-32页 |
| (一) 设立环境公益诉讼,放宽环境纠纷主体起诉资格 | 第29页 |
| (二) 结合最新司法解释,合理设定诉讼时效 | 第29-30页 |
| (三) 赋予非讼机制达成的协议以法律效力 | 第30-31页 |
| (四) 提供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调动公众的积极性 | 第31页 |
| (五) 顺应纠纷解决机制发展趋势,建立与网络的有效联系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 致谢 | 第34-35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