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地质条件下单洞双层隧道开挖力学行为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单洞双层隧道修建及研究状况 | 第11-14页 |
·国内外修建状况 | 第11-12页 |
·施工方案及技术研究 | 第12页 |
·施工力学行为研究 | 第12-14页 |
·施工和运营对地面及建筑物的影响 | 第14页 |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第14-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第17-24页 |
·总体概况 | 第17页 |
·周边环境 | 第17-18页 |
·场地地震设计基本烈度 | 第18页 |
·工程地质 | 第18-20页 |
·水文地质 | 第20-22页 |
·隧道建筑限界及内轮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荷载组合效应及二次衬砌力学行为研究 | 第24-45页 |
·计算方法 | 第24-26页 |
·荷载-结构法基本原理 | 第24-26页 |
·荷载分类 | 第26-37页 |
·永久荷载 | 第27-31页 |
·可变荷载 | 第31-32页 |
·偶然荷载 | 第32-37页 |
·荷载组合效应 | 第37-38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8-44页 |
·施作完上部衬砌 | 第38-40页 |
·施作完下部衬砌 | 第40-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单洞双层隧道开挖方案比选分析 | 第45-71页 |
·施工方案的拟定 | 第45页 |
·拟比选施工方案的特点 | 第45-49页 |
·双侧壁导坑法 | 第45-47页 |
·多台阶开挖上部衬砌先行工法 | 第47-48页 |
·上下层双侧壁开挖上部衬砌先行工法 | 第48-49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49-52页 |
·施工过程的模拟 | 第50-52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61页 |
·围岩位移分析 | 第52-53页 |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53-54页 |
·围岩应力分析 | 第54-55页 |
·初期支护内力 | 第55-58页 |
·二次衬砌应力 | 第58-60页 |
·施工方案选择 | 第60-61页 |
·上下层双侧壁开挖上部衬砌先行工法全过程数值模拟 | 第61-69页 |
·围岩位移 | 第61-63页 |
·围岩应力 | 第63-66页 |
·初期支护内力 | 第66-67页 |
·二次衬砌应力分析 | 第67页 |
·临时支护内力 | 第67-68页 |
·锚桩应力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锁脚锚桩参数优化 | 第71-88页 |
·优化参数的选取 | 第71页 |
·不同桩长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71-76页 |
·计算工况的确定 | 第71-72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2-76页 |
·不同桩径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76-81页 |
·计算工况的确定 | 第76-77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7-81页 |
·不同角度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81-87页 |
·计算工况的确定 | 第81-82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2-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隧道支护参数优化 | 第88-100页 |
·支护参数的选取 | 第88页 |
·注浆范围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88-95页 |
·计算工况的确定 | 第88-89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9-95页 |
·喷射混凝土厚度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95-99页 |
·计算工况的确定 | 第95-96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6-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七章 地下立交特殊节点力学分析 | 第100-122页 |
·工程概况 | 第100-101页 |
·下穿段施工力学行为分析 | 第101-108页 |
·模型建立 | 第101-103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3-108页 |
·工程措施及加固效果 | 第108页 |
·连拱段初期支护搭接点位置优化分析 | 第108-114页 |
·模型建立 | 第109-111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1-114页 |
·大跨扩建段施工力学行为分析 | 第114-120页 |
·开挖步序 | 第115-117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7-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结论 | 第122-123页 |
·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课题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