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桩底溶洞探测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岩溶溶洞勘探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岩溶地区钻孔灌注桩底溶洞探测方法的选取 | 第12-20页 |
·概述 | 第12-15页 |
·岩溶地区地质特性 | 第12页 |
·喀斯特发育成因 | 第12-13页 |
·溶洞的分类 | 第13页 |
·岩溶和土洞的危害 | 第13-14页 |
·溶洞对桩基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桩底溶洞的探测方法选取 | 第15-20页 |
·钻孔灌注桩施工前浅部溶洞探测 | 第16-17页 |
·钻孔灌注桩在施工中期对钻孔底部溶洞探测 | 第17-18页 |
·钻孔灌注桩形成之后对桩底溶洞的探测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地震勘探的基础理论 | 第20-33页 |
·地震勘探法的原理 | 第20页 |
·地震波的基本类型 | 第20-21页 |
·纵波、横波的形成及其特点 | 第20页 |
·面波 | 第20-21页 |
·地震波传播 | 第21-25页 |
·费马原理 | 第21页 |
·惠更斯原理 | 第21页 |
·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 | 第21-22页 |
·地震波的折射 | 第22-23页 |
·地震波的频谱 | 第23-25页 |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 第25-30页 |
·地震的纵向分辨率 | 第25-27页 |
·横向分辨率 | 第27-28页 |
·影响地震分辨率的因素 | 第28-30页 |
·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 | 第30-33页 |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地质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地震介质的划分 | 第31页 |
·均匀介质、层状介质与连续介质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地震CT的基本理论及正、反演方法 | 第33-57页 |
·概述 | 第33-36页 |
·井间地震CT技术原理 | 第33-34页 |
·井地地震CT技术原理 | 第34-36页 |
·观察系统设计 | 第36页 |
·测线的布置 | 第36页 |
·观测系统的设置 | 第36-38页 |
·地震波的激发 | 第38-40页 |
·地震波的接收 | 第40-42页 |
·地震检波器的选择与安装 | 第40-42页 |
·地震CT正演数值模拟的基本方法 | 第42-47页 |
·解波动方程全波场正演方法 | 第42-43页 |
·射线追踪方法的正演方法 | 第43-45页 |
·最短路径法 | 第45-46页 |
·基于线性插值的射线追踪方法 | 第46-47页 |
·地震CT反演基本理论 | 第47-51页 |
·Radon变换 | 第47-49页 |
·Radon逆变换 | 第49页 |
·地震波CT离散图像重建基本原理 | 第49-51页 |
·地震波CT图像重建的几种方法 | 第51-57页 |
·BPT算法(BPT Arithmetic) | 第51-52页 |
·ART算法(ART Arithmetic) | 第52-53页 |
·SART算法(SART Arithmetic) | 第53-54页 |
·SIRT算法(SIRT Arithmetic) | 第54-57页 |
第五章 地震CT法数据处理及资料解译 | 第57-63页 |
·数据处理过程 | 第57-59页 |
·拾取初至时间 | 第57页 |
·建立初始模型进行网格剖分 | 第57-58页 |
·层速度计算 | 第58-59页 |
·数据资料解释 | 第59-63页 |
·地震波的干扰 | 第59-60页 |
·低速带的测定 | 第60页 |
·资料解译中波的对比方法 | 第60-61页 |
·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 | 第61-63页 |
第六章 钻孔灌注桩桩底溶洞地震CT探测数值模拟 | 第63-77页 |
·TESSERAL 2-D软件介绍 | 第63页 |
·数值模型建立 | 第63-66页 |
·TESSERAL2-D模拟成果及反演成果 | 第66-77页 |
·井地地震观测系统模型 | 第66-70页 |
·井间地震观测系统模型 | 第70-75页 |
·井地井间联合观测系统模型 | 第75-7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