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1 水稻生殖发育过程与杂种半不育的关系 | 第12-18页 |
·水稻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和受精过程 | 第12-14页 |
·水稻雌配子发育过程 | 第12页 |
·水稻雄配子发育过程 | 第12-13页 |
·水稻的受精过程 | 第13-14页 |
·水稻杂种半不育的细胞学原因 | 第14-18页 |
·杂种雌配子体败育 | 第15-16页 |
·杂种雄配子体败育 | 第16-17页 |
·雌雄配子体不亲和 | 第17页 |
·花药开裂异常 | 第17-18页 |
·雌雄异熟 | 第18页 |
·环境条件造成败育 | 第18页 |
2 水稻杂种半不育的遗传学机理 | 第18-20页 |
·亚种间杂种不育的基因作用模式 | 第19-20页 |
·单位点孢子体一配子体互做模式 | 第19页 |
·重复隐性基因配子致死模式 | 第19-20页 |
·互补孢子体不育模式 | 第20页 |
3 水稻杂种败育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20-26页 |
·雌配子败育基因 | 第20-23页 |
·目前已被克隆的雌配子败育基因 | 第20-21页 |
·目前已发现或定位的雌配子败育基因 | 第21-23页 |
·雄配子败育基因 | 第23-26页 |
·目前已被克隆的雄配子败育基因 | 第23-24页 |
·目前已发现或定位的雄配子败育基因 | 第24-26页 |
4 广亲和基因与杂种优势的利用 | 第26-28页 |
·广亲和基因的发现 | 第26页 |
·广亲和品种的鉴定 | 第26-27页 |
·广亲和基因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策略 | 第27-28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31页 |
第二章 S7基因导致的水稻杂种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31-47页 |
摘要 | 第31-3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4页 |
·实验材料及田间种植 | 第32页 |
·S7基因位置的标记分离情况 | 第32页 |
·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的调查 | 第32-33页 |
·花药裂药性的观察 | 第33页 |
·花粉在柱头上附着及萌发情况的观察 | 第33页 |
·利用分子标记鉴定杂交种 | 第33-34页 |
·整体染色与透明技术观察杂种胚囊育性 | 第34页 |
·杂种受精率的调查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亲本育性观察 | 第34页 |
·遗传分析表明S7是一个雌配子败育基因 | 第34-38页 |
·Ingra/Cpslo17 F_(2:3)群体中S7位点杂合单株的花粉育性观察 | 第38-40页 |
·Ingra/Cpslo17 F_(2:3)群体中S7位点杂合单株的胚囊育性观察 | 第40-42页 |
3 讨论 | 第42-47页 |
第三章 水稻杂种败育基因S7的精细定位 | 第47-59页 |
摘要 | 第47-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材料种植与育性调查 | 第48-49页 |
·植株DNA的提取 | 第49页 |
·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49页 |
·PCR反应及检测方法 | 第49页 |
·精细定位的方法 | 第49-50页 |
·基因预测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广亲和基因S7-n的鉴定 | 第50-51页 |
·S7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51页 |
·S7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51-53页 |
·S7区域的基因预测 | 第53-54页 |
3 讨论 | 第54-59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附录 | 第69-77页 |
1 成熟胚囊育性观察 | 第69页 |
2 总DNA的提取(SDS法)及检测 | 第69-71页 |
·溶液配制 | 第69-70页 |
·DNA提取步骤 | 第70页 |
·DNA浓度及质量的检测 | 第70-71页 |
3 PCR分析及SSR标记检测 | 第71-73页 |
·PCR试剂 | 第71页 |
·PCR反应 | 第71-72页 |
·PCR产物的检测 | 第72-73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72-73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73页 |
4 精细定位使用的引物 | 第73-74页 |
5 S7基因所在定位区间的基因预测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