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哲学观探微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14页 |
一、 研究的缘起及目的 | 第8-9页 |
二、 研究的现状 | 第9-10页 |
三、 本文的基本思路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极高明——哲学乃反思之学 | 第14-21页 |
一、 冯友兰对“极高明”之理解 | 第14-18页 |
(一)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 第15-16页 |
(二) 老庄哲学:高明有余与中庸不足 | 第16-18页 |
二、 在宗教与哲学的联系与区别中确立自身的哲学观 | 第18-21页 |
(一) 哲学在思 | 第18-19页 |
(二) 宗教在想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道中庸——哲学乃求好之学 | 第21-29页 |
一、 冯友兰对“道中庸”之理解 | 第21-26页 |
(一) 哲学是求好的学问 | 第22-24页 |
(二) 汉儒哲学:高明不足与中庸有余 | 第24-26页 |
二、 在科学与哲学的联系与区别中确立自身的哲学观 | 第26-29页 |
(一) 哲学求好 | 第26-27页 |
(二) 科学求真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极高明而道中庸——哲学乃人学 | 第29-42页 |
一、 极高明与道中庸的统一 | 第29-36页 |
(一) 哲学乃人学 | 第31-34页 |
(二) 新理学:冯友兰哲学体系的完美体现 | 第34-36页 |
二、 极高明而道中庸诠释 | 第36-42页 |
(一) 极高明而道中庸传统诠释 | 第37-38页 |
(二) 极高明而道中庸现代建构 | 第38-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