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李子乡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1 前言 | 第8-16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滑坡研究发展历史 | 第9-10页 |
| ·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0-11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 ·研究工作概述 | 第14-16页 |
| 2 研究区自然及地质环境条件概况 | 第16-25页 |
|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16-17页 |
| ·气象与水文 | 第17-19页 |
| ·气象 | 第17-19页 |
| ·水文 | 第19页 |
|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 ·地层岩性 | 第19-21页 |
| ·第四系(Q) | 第20页 |
| ·第三系昔格达组(N_2x) | 第20-21页 |
| ·侏罗系中统新村组(J_2x) | 第21页 |
|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1-23页 |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1-23页 |
|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 第23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5页 |
| ·地表水 | 第23-24页 |
| ·地下水 | 第24-25页 |
| 3 滑坡地质灾害体特征 | 第25-36页 |
| ·滑坡基本特征 | 第25-29页 |
| ·滑坡发育历史 | 第25-28页 |
| ·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 第28页 |
| ·滑坡变形特征 | 第28-29页 |
| ·滑体特征 | 第29-31页 |
| ·滑床特征 | 第31页 |
| ·滑动带特征 | 第31-33页 |
| ·滑体土的腐蚀性评价 | 第33页 |
|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33-34页 |
| ·滑坡影响因素与变形破坏机制 | 第34-36页 |
| ·内在因素 | 第34页 |
| ·外在因素 | 第34-35页 |
| ·滑坡变形破坏机制 | 第35-36页 |
| 4 滑坡推力计算及稳定性评价 | 第36-46页 |
| ·计算模型与工况 | 第36-37页 |
| ·计算模型 | 第36页 |
| ·计算工况 | 第36-37页 |
| ·计算方法与参数选取 | 第37-42页 |
| ·计算方法 | 第37-40页 |
| ·参数选取 | 第40-42页 |
| ·滑坡稳定性计算与结果评述 | 第42-45页 |
| ·滑坡推力计算与结果评述 | 第45-46页 |
| 5 滑坡治理方案研究 | 第46-54页 |
| ·发展变化趋势 | 第46页 |
| ·危害性预测 | 第46-47页 |
| ·防治目标原则 | 第47页 |
| ·防治并举、消除隐患的原则 | 第47页 |
| ·设计合理、安全可靠的原则 | 第47页 |
| ·滑坡治理方案具针对性的原则 | 第47页 |
| ·防治工程设计参数 | 第47-48页 |
| ·防治工程方案研究 | 第48-50页 |
| ·方案一 水塘回填+排水系统改建+抗滑桩支挡 | 第48-49页 |
| ·方案二 排水系统优化+抗滑桩支挡 | 第49-50页 |
| ·方案可行性比选 | 第50页 |
| ·治理分项工程设计 | 第50-54页 |
| ·设计工况、参数和标准的确定 | 第50-51页 |
| ·抗滑桩剩余下滑力水平分力 | 第51-52页 |
| ·地表水系统改建 | 第52-53页 |
| ·支挡结构设计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