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23页 |
1.“注射用人参四逆粉针”的简介与选题依据 | 第14-16页 |
2.人参四逆汤中四味药材的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3 本课题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4 参考文献 | 第20-23页 |
第1章 四种提取物中指标性成分的选择与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3-41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3页 |
·药品及试剂 | 第23页 |
·仪器 | 第2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3-39页 |
·甘草中有效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3-28页 |
·甘草酸及甘草苷TLC法定性鉴别 | 第24页 |
·甘草酸的HPLC法测定 | 第24-26页 |
·甘草苷的HPLC法测定 | 第26-28页 |
·附子中有效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8-31页 |
·酯型生物碱的HPLC法限量 | 第28-29页 |
·总生物碱的滴定法测定 | 第29页 |
·附子中间体有机残留溶剂检查 | 第29-31页 |
·干姜中有效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1-33页 |
·6-姜酚的TLC法定性鉴别 | 第31页 |
·6-姜酚的HPLC法测定 | 第31-33页 |
·红参中有效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3-39页 |
·人参皂苷Rg1、Re、Rb1的TLC法定性鉴别 | 第33-34页 |
·人参总皂苷的UV法测定 | 第34-35页 |
·人参皂苷Rg1、Re、Rb1的HPLC法测定 | 第35-38页 |
·红参中间体有机残留检查 | 第38-39页 |
3 讨论 | 第39页 |
4 小结 | 第39页 |
5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第2章 对照品6-姜酚的分离制备研究及结构鉴定 | 第41-47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1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1-45页 |
·超临界CO_2萃取干姜中姜辣素成分 | 第41-42页 |
·硅胶柱层析的初步分离 | 第42页 |
·柱层析条件 | 第42页 |
·硅胶活化 | 第42页 |
·硅胶干柱装柱及层析分离 | 第42页 |
·6-姜酚的解吸和浓缩 | 第42页 |
·液相制备色谱纯化6-姜酚 | 第42-43页 |
·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的条件 | 第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工艺流程图 | 第43页 |
·干姜对照品6-姜酚的结构鉴定及质量分析 | 第43-45页 |
·6-姜酚的紫外光谱扫描图 | 第43页 |
·6-姜酚的核磁共振~1H谱和~(13)C谱数据 | 第43-44页 |
·6-姜酚的质谱图 | 第44-45页 |
·红外鉴别 | 第45页 |
·薄层色谱鉴别 | 第45页 |
·6-姜酚纯度分析 | 第45页 |
3 讨论 | 第45-46页 |
4 小结 | 第46页 |
5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第3章 四种中间体有效成分提取精制的工艺研究 | 第47-61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7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7-58页 |
·甘草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 | 第47-51页 |
·提取精制工艺路线的设计 | 第47页 |
·甘草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 | 第47-49页 |
·甘草酸纯化方法 | 第49-50页 |
·甘草苷纯化方法 | 第50页 |
·中试放大 | 第50-51页 |
·附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 | 第51-54页 |
·柱层析条件提取精制工艺路线的设计 | 第51页 |
·附子药材的筛选 | 第51页 |
·各因素对附子生物碱提取的影响 | 第51-52页 |
·大孔树脂纯化工艺 | 第52-54页 |
·冷冻干燥工艺 | 第54页 |
·中试放大 | 第54页 |
·干姜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 | 第54-55页 |
·精制提取物工艺路线的设计 | 第54页 |
·提取物中姜酚的精制工艺 | 第54-55页 |
·工艺流程图 | 第55页 |
·中试放大 | 第55页 |
·红参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 | 第55-58页 |
·提取精制工艺路线的设计 | 第55页 |
·红参药材的筛选 | 第55-56页 |
·红参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 | 第56页 |
·碱性醇沉精制工艺 | 第56页 |
·D-101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工艺 | 第56-57页 |
·ZTC澄清剂脱色 | 第57-58页 |
·中试放大 | 第58页 |
·冻干工艺 | 第58页 |
3 讨论 | 第58-59页 |
4 小结 | 第59页 |
5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4章 注射用中间提取物的质量研究 | 第61-72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61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61-70页 |
·注射用甘草提取物的质量研究 | 第61-62页 |
·性状 | 第61页 |
·甘草酸和甘草苷的薄层鉴别 | 第61页 |
·一般检查 | 第61-62页 |
·含量测定 | 第62页 |
·注射用附子提取物的质量研究 | 第62-63页 |
·性状 | 第62页 |
·酯型生物碱限量检查 | 第62页 |
·一般检查 | 第62-63页 |
·含量测定 | 第63页 |
·注射用干姜提取物的质量研究 | 第63-64页 |
·性状 | 第63页 |
·6-姜酚的薄层鉴别 | 第63页 |
·6-姜酚的含量测定 | 第63-64页 |
·注射用红参提取物的质量研究 | 第64-65页 |
·性状 | 第64页 |
·人参皂苷的薄层鉴别 | 第64页 |
·一般检查 | 第64-65页 |
·含量测定 | 第65页 |
·中间体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65-70页 |
·甘草酸中间体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65-66页 |
·甘草苷中间体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66-68页 |
·红参中间体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68-69页 |
·干姜中间体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69-70页 |
3 讨论 | 第70-71页 |
4 小结 | 第71页 |
5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
第5章注射用人参四逆粉针的工艺研究 | 第72-78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7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72-76页 |
·处方的确定 | 第72-73页 |
·投药比例的确定 | 第72页 |
·冻干支撑剂的选择 | 第72-73页 |
·pH的选择 | 第73页 |
·活性炭的使用 | 第73页 |
·最终处方 | 第73页 |
·注射用人参四逆粉针冻干原液得配制 | 第73-74页 |
·投药量的确定 | 第73-74页 |
·药液的配制与过滤灭菌 | 第74页 |
·注冷冻干燥工艺 | 第74-76页 |
·样品共熔点温度的测定 | 第74页 |
·冷冻干燥条件的确定 | 第74-76页 |
·注射用人参四逆粉针的配伍相容性试验 | 第76页 |
·工艺流程图 | 第76页 |
3 讨论 | 第76-77页 |
4 小结 | 第77页 |
5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第6章 注射用人参四逆粉针的质量研究 | 第78-86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7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78-85页 |
·性状 | 第78页 |
·鉴别 | 第78-79页 |
·检查 | 第79-81页 |
·含量测定 | 第81-82页 |
·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 第81页 |
·6-姜酚的含量测定 | 第81-82页 |
·人参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 第82页 |
·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量测定 | 第82页 |
·安全性试验 | 第82-85页 |
·过敏性 | 第82-83页 |
·溶血性 | 第83-84页 |
·局部刺激性 | 第84-85页 |
3 讨论 | 第85页 |
4 小结 | 第85页 |
5 参考文献 | 第85-86页 |
第7章 注射用人参四逆粉针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86-95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86页 |
·试药与动物 | 第86页 |
·仪器 | 第86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86-92页 |
·血药浓度法测定甘草酸 | 第86-90页 |
·大鼠体内甘草酸血样浓度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86-88页 |
·大鼠给药方案及血样采集 | 第88页 |
·单复方中甘草酸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 | 第88-89页 |
·药动学参数计算 | 第89-90页 |
·生物效应法(药物累积法)测定复方制剂 | 第90-92页 |
·注射药液的配制 | 第90页 |
·测定LD_(50)及对数剂量—死亡机率单位(D—P)曲线制备 | 第90页 |
·给药方案与药物在小鼠体内体存量的确定 | 第90-91页 |
·药动学研究 | 第91页 |
·药动学参数计算 | 第91-92页 |
3 讨论 | 第92-93页 |
·血药浓度法测定结果讨论 | 第92页 |
·药物累积法测定结果讨论 | 第92-93页 |
4 小结 | 第93页 |
5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全文结论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9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课题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