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域性景观的可持续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第7-17页 |
·研究缘起 | 第7-8页 |
·全球同质化及地域化的消减 | 第7页 |
·构建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需要 | 第7页 |
·文化寻根热思想的觉醒 | 第7-8页 |
·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传统地域文化与可持续设计 | 第8-9页 |
·苏南传统城市景观地域性 | 第9-10页 |
·研究理论 | 第10-13页 |
·关于类型学 | 第10-11页 |
·关于地域性 | 第11-12页 |
·关于地域类型学 | 第12-13页 |
·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宏观的研究综述 | 第13页 |
·中观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微观的研究综述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目标 | 第15-17页 |
·目标 | 第15-16页 |
·研究框 | 第16-17页 |
第一章 苏南地域性城市景观基本架构 | 第17-43页 |
·苏南地域性城市建筑 | 第17-32页 |
·建筑原型单元 | 第17-19页 |
·群体建筑组团 | 第19-24页 |
·街坊整体组团 | 第24-30页 |
·城市景观 | 第30-32页 |
·苏南传统城市河流水系 | 第32-38页 |
·河流形态类型 | 第32-33页 |
·水衍性复合空间的主要类型 | 第33-38页 |
·苏南传统城市街道空间 | 第38-40页 |
·传统街道空间形式 | 第38-39页 |
·传统街道构成模式 | 第39-40页 |
·苏南传统城市节点空间形式 | 第40-41页 |
·主题性节点空间 | 第40-41页 |
·非主题性节点空间 | 第41页 |
·苏南传统城市空间原型 | 第41-42页 |
·原型的概念与表达 | 第41页 |
·水衍性复合空间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二章 传统城市可持续类型解析 | 第43-55页 |
·传统城市景观可持续类型 | 第43-49页 |
·自然核心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 | 第43-46页 |
·物质建构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 | 第46-48页 |
·人文核心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 | 第48-49页 |
·城市景观可持续设计的类型归纳 | 第49-50页 |
·城市地域类型学 | 第49页 |
·类型学应用 | 第49-50页 |
·一般意义的可持续设计类型 | 第50-54页 |
·传统城市景观遗产保护 | 第50-51页 |
·传统城市景观有机更新 | 第51-52页 |
·传统城市景观更新设计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城市景观地域性可持续设计原则 | 第55-63页 |
·苏南传统城市地域特征 | 第55-56页 |
·整体性与亲水性 | 第55页 |
·地域性与可持续性 | 第55-56页 |
·连续性与人文性 | 第56页 |
·地域性城市景观可持续设计原则 | 第56-62页 |
·类型学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原则 | 第56-57页 |
·地域自然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原则 | 第57-58页 |
·人文核心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原则 | 第58-62页 |
·片面的可持续设计原则 | 第62页 |
·考古学式的复古 | 第62页 |
·乌托邦式的色彩 | 第62页 |
·同质化的环境特征 | 第62页 |
·刻板的理论框架 | 第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城市景观可持续设计途径 | 第63-80页 |
·传统城市景观复合空间类型选择 | 第63-71页 |
·空间表象的收集 | 第63-66页 |
·空间基本抽象形式 | 第66-68页 |
·空间组合形式的概括 | 第68-71页 |
·传统城市景观复合空间类型转换 | 第71-78页 |
·物质要素转换 | 第71-74页 |
·非物质要素转换 | 第74-75页 |
·类型学角度的可持续设计途径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结语:结论与展望 | 第80-81页 |
1 主要结论与方法扩展 | 第80页 |
2 后续研究的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