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地区社会学论文--农村社会学论文

变迁中的庙会与村落认同--以晋中X村的田野调查为例

论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9页
   ·研究缘起第11-12页
   ·文献回顾第12-26页
     ·庙会和村民信仰第12-18页
   (一) 庙会的含义、分类和特征第12-14页
   (二) 民间信仰的研究第14-18页
     ·村落变迁研究第18-22页
   (一) 村落社会史研究第19-20页
   (二) 农村宗族组织变迁第20-22页
     ·村落认同第22-26页
   (一) 社会认同第22-24页
   (二) 村落共同体第24-26页
   ·研究方法第26-29页
     ·社区研究法第26-27页
     ·非结构式访谈第27-29页
第二章 :田野地点概括第29-36页
   ·田野地点概况第29-32页
   ·村落历史与宗族第32-33页
   ·传说与村神第33-36页
第三章 :前无煤时代的庙会和村落认同第36-44页
   ·前无煤时代的庙会第36-38页
     ·1946—1964年的庙会—传统型庙会第37页
     ·1964—1984年的庙会—革命的庙会第37-38页
   ·前无煤时代两个阶段村落认同要素的变化第38-44页
     ·村落认同的经济制度力第38-40页
   (一) 宏观经济政策:土改—公社化运动—学大寨第38-39页
   (二) 村庄集体经济的繁荣第39-40页
     ·村落认同的政治制度力的变化第40-42页
   (一) 村落宗族组织向集体化组织的转变第40-41页
   (二) 权威的转向—“替代性的家长”第41-42页
     ·文化制度力的变化第42-44页
   (一) 村民信仰和禁忌的有限“消失”第42-43页
   (二) 革命场面文化第43-44页
第四章 :煤时代(1984-2000)的庙会与村落认同第44-51页
   ·煤时代(1984-2000年)的庙会第44-47页
     ·庙会的复兴第45-47页
   ·煤时代村落认同要素的变化第47-51页
     ·经济制度力的变化第47-49页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47-48页
   (二) X村庙会复兴的经济基础—煤矿第48页
   (三) 村落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第48-49页
     ·政治制度力的变化第49页
   (一) 村落权威—有村落经济支撑的村干部第49页
     ·文化制度力的变化第49-51页
   (一) 宗族观念、祖先信仰和自然信仰的的复兴和弱化第49-50页
   (二) 村民传统文化心理因素的作用第50-51页
   (三) 村庄声望的延续第51页
第五章 :后无煤时代(2000年至今)的庙会与村落认同第51-66页
   ·后无煤时代的庙会第52-56页
     ·后无煤时代的庙会概况第52-54页
     ·庙会中非狂欢的村民第54-56页
   ·后无煤时代村落认同要素的变化第56-66页
     ·经济制度力的变化第56-58页
   (一) 煤矿倒闭带来的经济不景气第56-57页
   (二) 村落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的复苏第57-58页
     ·政治制度力的变化第58-61页
   (一) 处境尴尬的村委会第58-60页
   (二) 村庙管理者—非权威的“爱好者”第60页
   (三) 对政治型权威的盼望—庙会作为工具性认同的要素第60-61页
     ·文化制度力的变化第61-66页
   (一) 村民信仰个体化—请神回家第62-63页
   (二) 信仰理性化—不能不信,不能硬信第63-65页
   (三) 宗族联系进一步弱化第65-6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第66-71页
   ·写作思路第66页
   ·对已有研究的回应第66-70页
     ·对于庙会研究的回应第66-68页
   (一) 庙会狂欢性之辩第66-67页
   (二) 庙会复兴推力第67页
   (三) 庙会管理者是非正式权威吗?第67-68页
     ·对于村落认同研究的回应第68-69页
     ·用文化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庙会与地方社会第69-70页
   ·不足之处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附录1:访谈人员统计第77-79页
附录2:重点访谈对象情况列表第79-80页
附录3:访谈提纲第80-82页
后记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工作者专业化素质开发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下一篇:有关“过去”的声音:“闯关东”移民的身份建构--基于F镇J街道三年困难时期山东籍“闯关东”移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