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园林艺术论文

武当山天路历程景象空间艺术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1 绪论第10-20页
   ·课题的提出第10-12页
     ·研究的背景第10页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第10-11页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11-12页
   ·选题研究相关概念界定第12-14页
     ·天路历程第12页
     ·景象空间第12-14页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选题研究方法及框架第16-20页
     ·研究方法第16-18页
     ·研究框架第18-20页
2 大岳武当山第20-30页
   ·历史文化背景第20-22页
     ·“非真武不当”之山第20-21页
     ·神山仙居理想境界第21-22页
     ·象征皇权的皇家道场第22页
   ·武当山宫观建筑的发展演变第22-26页
     ·与道教发展相结合的宫观建设活动第22-23页
     ·现存宫观建筑的概况第23-26页
   ·道教对武当山景观的影响第26-28页
     ·道教、道教宫观的产生第26页
     ·道教美德思想对武当山景观的影响第26-27页
     ·道教建筑与武当山景观的关系第27-28页
     ·道教园林环境与武当山景观的关系第28页
   ·小结第28-30页
3 武当山自然景观要素构成第30-34页
   ·山体形态第30-32页
   ·水体形态第32页
   ·自然植被第32-33页
   ·小结第33-34页
4 武当山人文景观的构建与空间组织第34-50页
   ·武当山人文景观体系的建构第34-37页
     ·神话传说渲染氛围第34页
     ·顺应自然的空间环境第34-35页
     ·道法自然的风水形胜第35-37页
     ·楼台隐映的皇家园林第37页
   ·气韵生动的景致序列解读第37-47页
     ·相地合宜的建筑选址第37-40页
     ·灵活有致的建筑平面布局第40-44页
     ·画龙点睛的景观节点第44-47页
   ·别具一格的文化风俗第47-48页
     ·玄武崇拜第47-48页
     ·朝山进香的拜谒第48页
   ·小结第48-50页
5 天路历程思想在武当山的演绎第50-56页
   ·天路历程思想的产生第50-52页
     ·天路历程思想的文化根源第50-51页
     ·天路历程思想的成熟表现第51-52页
   ·武当山天路历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52-54页
     ·武当道教——“天路历程”思想之源第52页
     ·朝天思想——“天路历程”思想的核心第52-53页
     ·太和——“天路历程”思想的目标第53-54页
   ·小结第54-56页
6 武当山天路历程景象空间模式架构第56-80页
   ·武当山主要景点及其扮演的角色第56-60页
     ·历史进程中的产物第56-60页
     ·角色扮演剖析武当山天路历程的发生第60页
   ·地势——景象空间模式第60-63页
     ·具体地貌海拔分布第60-62页
     ·天路历程地貌空间的体现第62-63页
   ·拜望——景象空间模式第63-67页
     ·视距引导拜望观感第63-64页
     ·俯瞰视线第64-65页
     ·朝拜视线第65-67页
   ·天路——景象空间模式第67-69页
     ·登山道路——通天神道第67页
     ·神道的形成与角色扮演第67-68页
     ·“天梯”的三层空间形式第68-69页
   ·气象——景象空间模式第69-74页
     ·金顶观日出——金顶——四季第69-70页
     ·陆海奔腾——金顶——春季第70-71页
     ·雷火炼殿——金顶——夏季第71页
     ·天柱晓晴——金顶——秋季第71页
     ·武当山雪景——全山——冬季第71-72页
     ·冷湖、坡地暖袋模式——复真观第72-73页
     ·“山风”、“谷风”模式——“进山风雨,出山风晴”第73-74页
   ·季候——景象空间第74-75页
   ·建筑——景象空间模式第75-76页
   ·文化——景象空间模式第76-77页
   ·道教宇宙观——景象空间模式第77-78页
   ·小结第78-80页
7 武当山天路历程景象空间与景区建设的结合第80-94页
   ·武当山天路历程的总体布局第80-83页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道路布设第83-85页
   ·武当山风景区宫观与园林的经营第85-86页
   ·武当山天路历程的建设第86-89页
     ·武当山天路历程景象空间构成的条件第86-87页
     ·武当山天路历程景象空间构成的要素第87-88页
     ·武当山天路历程景象空间构成的手法第88-89页
   ·对武当山风景区资源评价的启示与思考第89-92页
     ·强化自然资源保护第89-90页
     ·重视历史人文资源第90-91页
     ·重拾天路历程景象空间引导下的视线通廊第91-92页
   ·小结第92-94页
8 结论第94-96页
   ·论文研究成果与新见解第94-95页
   ·尚待研究的问题及思考第95-96页
致谢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0页
图表来源第100-102页
附录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研究
下一篇:旅游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以合阳旅游服务中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