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10-14页 |
·国外农村建设实践及其启示 | 第10-13页 |
·国内农村建设相关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农村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 第17-31页 |
·农村现状调查 | 第17-19页 |
·调查简述 | 第17-18页 |
·调查概况 | 第18-19页 |
·村庄建设现状案例分析 | 第19-25页 |
·岐山县神差村 | 第19-21页 |
·户县蔡家坡村 | 第21-22页 |
·南郑县冉家营村 | 第22-23页 |
·横山县三星村 | 第23-24页 |
·子长县袁家沟村 | 第24-25页 |
·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村庄建设杂乱无序 | 第25页 |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 第25-26页 |
·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 第26页 |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 | 第26-28页 |
·村庄综合防灾能力弱 | 第28-29页 |
·问题探究 | 第29-30页 |
·对农村统一规划认识不足 | 第29页 |
·对农村规划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 第29页 |
·农村规划建设缺少专业的规划管理人才 | 第29页 |
·支持农村规划建设的法制不完善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研究 | 第31-63页 |
·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 第31-32页 |
·新农村村庄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 第32-33页 |
·新农村村庄规划的任务 | 第32页 |
·新农村村庄规划的内容 | 第32-33页 |
·新农村村庄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自然因素 | 第33页 |
·经济因素 | 第33页 |
·区位条件 | 第33页 |
·人口数量 | 第33-34页 |
·新农村村庄规划设计的原则 | 第34-35页 |
·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 第34页 |
·集约土地,优化利用 | 第34页 |
·远近结合,循序渐进 | 第34-35页 |
·体现特点,突出特色 | 第35页 |
·改善生活,满足生产 | 第35页 |
·保护生态,节约能源 | 第35页 |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 第35页 |
·新农村村庄分类及指导 | 第35-36页 |
·按城乡区位条件 | 第35-36页 |
·按人口规模 | 第36页 |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 | 第36-60页 |
·平面布局 | 第36-41页 |
·住宅建筑 | 第41-42页 |
·生产建筑 | 第42-43页 |
·公共服务设施 | 第43-44页 |
·场地竖向 | 第44-48页 |
·村庄道路 | 第48-52页 |
·公用工程设施 | 第52-57页 |
·防灾减灾 | 第57-58页 |
·村庄绿化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4. 基于熵权和层次分析法的新农村建设场地设计方案评价 | 第63-73页 |
·概述 | 第63页 |
·构建新农村建设场地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 第63-66页 |
·评价内容概述 | 第63-64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64-65页 |
·新农村建设场地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 第65-66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方案评价 | 第66-70页 |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66-68页 |
·熵权法确定权重 | 第68-70页 |
·确定综合权重 | 第70页 |
·综合评价 | 第70页 |
·实例分析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页 |
·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1-83页 |
附录 | 第83-84页 |
调查表 1 | 第83-84页 |
调查表 2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