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插图索引 | 第11-13页 |
| 附表索引 | 第13-14页 |
| 第1章 绪 论 | 第14-30页 |
| ·AlZnMgCu 超高强铝合金的发展情况 | 第14-16页 |
| ·国外高强铝合金的发展情况 | 第14-15页 |
| ·国内高强铝合金的发展情况 | 第15-16页 |
| ·AlZnMgCu 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与性能 | 第16-19页 |
| ·基体析出相(MPt) 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16-18页 |
| ·晶界析出相(GBP) 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18页 |
| ·晶界无析出带(PFZ) 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18-19页 |
| ·AlZnMgCu 合金强化析出相 | 第19-22页 |
| ·强化相及析出顺序 | 第19页 |
| ·GP 区 | 第19-20页 |
| ·η′相 | 第20-21页 |
| ·η相 | 第21-22页 |
| ·热处理工艺 | 第22-24页 |
| ·均匀化 | 第22页 |
| ·固溶热处理 | 第22-23页 |
| ·单级时效 | 第23页 |
| ·双级时效 | 第23页 |
| ·回归再时效 | 第23-24页 |
| ·AlZnMgCu 合金的合金元素 | 第24-26页 |
| ·主合金元素Zn 与 Mg | 第24页 |
| ·主合金元素Cu | 第24-25页 |
| ·微量合金元素Zr 和 Sc | 第25页 |
| ·其他微量合金元素 | 第25页 |
| ·杂质元素 | 第25-26页 |
| ·超高强度铝合金的应力腐蚀开裂 | 第26-28页 |
|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 | 第26页 |
| ·应力腐蚀开裂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 ·超高强铝合金的发展方向 | 第28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法 | 第30-36页 |
|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0-31页 |
| ·合金的热处理 | 第31页 |
| ·固溶处理 | 第31页 |
| ·时效处理 | 第31页 |
| ·维氏显微硬度及拉伸强度测试 | 第31-32页 |
| ·维氏显微硬度测试 | 第31页 |
| ·拉伸强度测试 | 第31-32页 |
| ·电导率测量 | 第32页 |
| ·显微组织结构分析 | 第32-36页 |
| ·金相制样及观察 | 第32-33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33-34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TEM)及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术 | 第34-36页 |
| 第3章 单级时效对合金微观组织及纳米析出相的影响 | 第36-55页 |
| ·固溶温度与固溶时间的确定 | 第36-39页 |
| ·固溶温度的确定 | 第36-37页 |
| ·不同固溶处理时间及其效果分析 | 第37页 |
| ·未溶第二相颗粒能谱分析 | 第37-39页 |
| ·合金样品表面及芯部金相组织分析 | 第39页 |
| ·单级时效处理显微硬度及微观组织 | 第39-50页 |
| ·120℃单级时效显微硬度与微观组织 | 第39-44页 |
| ·130℃单级时效显微硬度与微观组织 | 第44-45页 |
| ·140℃单级时效显微硬度与微观组织 | 第45-47页 |
| ·150℃单级时效显微硬度与微观组织 | 第47-50页 |
| ·电导率测量 | 第50-51页 |
| ·分析讨论 | 第51-54页 |
| ·析出相形貌与透射电镜入射方向的关系 | 第51-52页 |
| ·晶粒内部析出相与时效硬化的关系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4章 PFZ 的产生与时效温度及时效时间的关系 | 第55-72页 |
| ·120℃、140℃晶界附近析出情况 | 第55-59页 |
| ·120℃时效晶界附近析出情况 | 第55-57页 |
| ·140℃时效晶界附近析出情况 | 第57-59页 |
| ·150℃时效晶界析出相及 PFZ 随时效时间变化情况 | 第59-62页 |
| ·160℃时效24h 晶界析出相及 PFZ 的宽度 | 第62-63页 |
| ·EDX 线扫描、面扫描 | 第63-65页 |
| ·大角度晶界与小角度晶界上晶界析出相及 PFZ 的区别 | 第65页 |
| ·拉伸试验及断口分析 | 第65-69页 |
| ·分析讨论 | 第69-71页 |
| ·PFZ 产生和宽度与时效温度、时效时间的关系 | 第69-70页 |
| ·PFZ 产生及生长与原子扩散的关系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