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中文文摘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绪论 | 第10-14页 |
| 一、研究动机 | 第11页 |
| 二、研究对象 | 第11页 |
| 三、研究理论与实践价值 | 第11-14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 ·前言 | 第14-15页 |
| ·自我意识概述 | 第15-24页 |
| ·哲学中关于自我的概述 | 第15-16页 |
| ·心理学中关于自我和自我意识的概述 | 第16-17页 |
| ·西方心理学中的自我意识理论 | 第17-18页 |
| ·东方心理学中的自我意识理论 | 第18-20页 |
| ·佛教中的自我意识理论 | 第20-22页 |
| ·宗教信仰及其佛教信仰者自我意识研究的现状 | 第22-24页 |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 ·问题提出 | 第24页 |
|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 第2章 佛教信仰者的自我意识问卷编制 | 第26-40页 |
| ·前言 | 第26页 |
| ·研究一:通过访谈法和开放式问卷初步构建信仰者的自我意识测量指标 | 第26-3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 ·结果及分析 | 第26-33页 |
| ·研究二:预试问卷的编制与佛教信仰者自我意识结构的确定 | 第33-37页 |
| ·目的 | 第33页 |
| ·方法 | 第33页 |
| ·研究结果 | 第33-37页 |
| ·研究三:佛教信仰者自我意识结构的验证与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37-40页 |
| ·目的 | 第37页 |
| ·工具 | 第37页 |
| ·被试 | 第37页 |
| ·统计处理 | 第37页 |
| ·结果 | 第37-40页 |
| 第3章 佛教信仰者的自我意识状况研究 | 第40-50页 |
| ·前言 | 第40页 |
|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 ·研究对象 | 第40-41页 |
| ·研究工具 | 第41-42页 |
| ·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 第42页 |
| ·研究结果 | 第42-50页 |
| ·自我意识各维度的特点 | 第42页 |
| ·人口学变量在自我各维度上的比较 | 第42-50页 |
| 第4章 佛教信仰者自我意识分析与讨论 | 第50-60页 |
| ·前言 | 第50-51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51-55页 |
| ·性别对佛教信仰者自我意识的影响 | 第51页 |
| ·年龄对佛教信仰者自我意识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居住地对佛教信仰者自我意识的影响 | 第52页 |
| ·学历对佛教信仰者自我意识的影响 | 第52-53页 |
| ·职业对佛教信仰者自我意识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是否坐禅对自我意识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提高佛教信仰者自我意识的途径 | 第55-60页 |
| ·关注无常、学会放下 | 第55-56页 |
| ·自调、自净、自渡 | 第56页 |
| ·发展道德、慈悲的律令 | 第56-57页 |
| ·学会自我超越 | 第57-60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60-62页 |
| ·研究结论 | 第60页 |
| ·研究特色 | 第60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个人简历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