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33页 |
·序言 | 第12-16页 |
·水资源与水污染问题 | 第12页 |
·有机废水中污染物质及分类 | 第12-14页 |
·兵器工业废水污染现状 | 第14页 |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治理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物理法对硝基芳香族化合物污染的治理 | 第16-17页 |
·化学法对硝基芳香族化合物污染的治理 | 第17-18页 |
·生物法对硝基芳香族化合物污染的治理 | 第18-20页 |
·联用技术对硝基芳香族化合物污染的治理 | 第20页 |
·苦味酸的生物治理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苦味酸的结构与性能 | 第20-21页 |
·苦味酸的生物降解性能 | 第21-22页 |
·具有苦味酸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及其特点 | 第22-23页 |
·苦味酸生物降解机理分析 | 第23-25页 |
·苦味酸废水生物治理工艺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论文研究总体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3页 |
2 苦味酸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机理 | 第33-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9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33-34页 |
·培养基组成 | 第34-35页 |
·苦味酸降解菌株的筛选 | 第35-36页 |
·苦味酸降解菌株的鉴定 | 第36-38页 |
·苦味酸降解机理分析 | 第38页 |
·测定和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9页 |
·苦味酸降解菌的筛选和鉴定 | 第39-45页 |
·NJUST16对苦味酸的降解机理分析 | 第45-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3 苦味酸的降解条件及降解动力学 | 第51-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5页 |
·实验所用菌种 | 第51页 |
·种子液的制备 | 第51页 |
·降解实验过程及条件 | 第51-52页 |
·动力学实验方法和动力学模型 | 第52-55页 |
·测定和分析方法 | 第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7页 |
·NJUST16对苦味酸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55-62页 |
·NJUST16对苦味酸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62-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4 特效菌-曝气生物滤池对苦味酸废水的生物强化治理 | 第70-9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7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70-71页 |
·模拟废水组成 | 第71页 |
·实验装置及填料 | 第71-74页 |
·实验方法 | 第74-75页 |
·测定和分析方法 | 第75-7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7-90页 |
·曝气生物滤池启动方式的选择 | 第77-78页 |
·曝气生物滤池启动过程 | 第78-79页 |
·曝气生物滤池的运行过程 | 第79-84页 |
·TNP浓度对TNP降解性能和硝化反应的影响 | 第84-86页 |
·曝气生物滤池中生物膜的生长 | 第86-89页 |
·曝气生物滤池中的优势菌种的鉴定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5 特效菌-曝气生物滤池中苦味酸降解动力学 | 第94-10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4页 |
·曝气生物滤池的接种与启动 | 第94页 |
·曝气生物滤池的运行条件 | 第94页 |
·曝气生物滤池中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推导 | 第94-96页 |
·相关定义与说明 | 第94-95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95-9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3页 |
·基于不同进水COD浓度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 | 第96-99页 |
·基于不同进水流速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 | 第99-102页 |
·模型验证 | 第102-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6 K-D起爆药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及工艺条件 | 第105-1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8页 |
·废水来源及组成 | 第105-106页 |
·废水处理工艺及流程 | 第106页 |
·废水处理所用装置及构筑物 | 第106-108页 |
·测定和分析方法 | 第10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22页 |
·销爆和除铅工段操作条件的优化 | 第108-110页 |
·曝气生物滤池工段操作条件的优化 | 第110-114页 |
·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反硝化工段操作条件的优化 | 第114-121页 |
·全工艺流程处理K-D起爆药生产废水效果分析 | 第121-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4页 |
7 结论、创新点、建议和展望 | 第124-127页 |
·结论 | 第124-125页 |
·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建议和展望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附录Ⅰ | 第128-130页 |
附录Ⅱ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