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海图的闽江口湿地最近160多年来的演变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21页 |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1-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5-33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5-29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9-33页 |
第三章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33-39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9页 |
·资料收集 | 第34页 |
·软件选用 | 第34-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6-39页 |
第四章 闽江河口湿地分布状况与演变特征 | 第39-59页 |
·不同年代闽江河口湿地分布状况 | 第39-53页 |
·1840年代闽江河口湿地 | 第39-40页 |
·1880年代闽江河口湿地 | 第40-42页 |
·1930年代闽江河口湿地 | 第42-45页 |
·1970年代闽江河口湿地 | 第45-47页 |
·1980年代闽江河口湿地 | 第47-49页 |
·1990年代闽江河口湿地 | 第49-51页 |
·2000年代闽江河口湿地 | 第51-53页 |
·近160余年闽江河口湿地演变特征 | 第53-59页 |
·由慢趋快 | 第55-57页 |
·类型间存在差异 | 第57-58页 |
·受人类活动干扰 | 第58页 |
·空间差异明显 | 第58-59页 |
第五章 闽江河口湿地演变的空间差异及其特征 | 第59-109页 |
·空间划分及指标提取 | 第59-62页 |
·近口段演变 | 第62-74页 |
·北港的演变 | 第62-65页 |
·南港的演变 | 第65-72页 |
·市区内河演变 | 第72-74页 |
·河口段演变 | 第74-90页 |
·马尾附近区域的演变 | 第74-88页 |
·闽安峡谷的演变 | 第88-90页 |
·口外海滨段演变 | 第90-104页 |
·长门水道的演变 | 第91-93页 |
·梅花水道入口区域的演变 | 第93-97页 |
·梅花水道入海区域的演变 | 第97-100页 |
·琅岐岛以东海域的演变 | 第100-104页 |
·闽江河口湿地演变的空间特征 | 第104-109页 |
·南北岸差异 | 第104页 |
·上下游差异 | 第104-106页 |
·分、合流点演变的特殊性 | 第106页 |
·变化程度差异 | 第106-109页 |
第六章 人类活动对闽江河口湿地演变的影响 | 第109-131页 |
·上游水利工程建设 | 第110-111页 |
·航道整治 | 第111-117页 |
·围垦 | 第117-121页 |
·堤坝建设 | 第121-127页 |
·城市化 | 第127-128页 |
·河道采砂 | 第128页 |
·人类活动影响的时空差异 | 第128-131页 |
第七章 闽江河口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策略 | 第131-137页 |
·闽江河口湿地的演变趋势 | 第131-132页 |
·闽江河口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策略 | 第132-137页 |
·重扬水生文明理念 | 第132-133页 |
·谨慎开发利用 | 第133-134页 |
·从全流域统筹规划 | 第134页 |
·城市规划建设强调湿地保护 | 第134-135页 |
·加强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 第135页 |
·加强监测与研究 | 第135-137页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37-145页 |
·讨论 | 第137-142页 |
·海图的数据精度局限 | 第137-139页 |
·与河口湿地演变相关的生态效应 | 第139-142页 |
·研究结论 | 第142-14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43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57-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个人简历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