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精细分析确定聚驱后剩余油分布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前言 | 第8-11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8-9页 |
| ·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北二区西部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11-19页 |
|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 第11-12页 |
|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 第11-12页 |
|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开发因素 | 第12页 |
| ·剩余油的分布特征 | 第12-13页 |
| ·剩余油的平面分布特征 | 第12-13页 |
| ·剩余油的层间分布特征 | 第13页 |
| ·剩余油的层内分布特征 | 第13页 |
| ·北二西东块聚驱后剩余油分布 | 第13-19页 |
| ·油层动用状况 | 第13-15页 |
| ·试验区域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微观分布规律 | 第15-18页 |
| ·试验区聚驱后宏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微生物调驱菌种优选及室内物理模拟研究 | 第19-30页 |
| ·微生物采油的基本概况 | 第19-20页 |
| ·定义 | 第19页 |
| ·利用微生物采油技术提高原油采油率机理 | 第19页 |
| ·储层地质条件对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 | 第19-20页 |
| ·微生物调驱菌种优选 | 第20-26页 |
| ·微生物调剖菌种优选 | 第20-24页 |
| ·微生物驱油菌种优选 | 第24-26页 |
| ·微生物调驱的室内物理模拟实验 | 第26-30页 |
| ·微生物调剖菌种性能评价 | 第26-29页 |
| ·聚驱后微生物驱油菌种室内配方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北二西西块聚驱后微生物调剖现场试验方案 | 第30-45页 |
| ·试验区基本概况 | 第30-37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0-32页 |
| ·试验区面积及储量 | 第32-33页 |
| ·试验区地下原油性质及油层岩性、物性特征 | 第33页 |
| ·区域开发简况 | 第33-34页 |
| ·油藏描述 | 第34-35页 |
| ·区块生产状况 | 第35-37页 |
| ·微生物调剖试验井的选择 | 第37-40页 |
| ·微生物调剖试验井选井原则 | 第37页 |
| ·微生物调剖试验井选井结果 | 第37-38页 |
| ·调剖试验井组储层地质状况及注采状况 | 第38-40页 |
| ·调剖方案设计 | 第40-42页 |
| ·注入方式 | 第40页 |
| ·菌种选择 | 第40页 |
| ·调剖剂用量设计 | 第40-41页 |
| ·调剖剂段塞和用量确定 | 第41-42页 |
| ·北二西西块微生物调剖试验效果评价 | 第42-45页 |
| ·注入井剖面得到有效改善 | 第42-43页 |
| ·油井见到增油降水效果 | 第43-44页 |
| ·菌种在油层中能够存活 | 第44页 |
| ·注入压力变化规律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聚驱后微生物驱油试验现场实施方案 | 第45-61页 |
| ·试验区的选择 | 第45-47页 |
| ·试验区选择原则 | 第45页 |
| ·试验区优选及结果 | 第45-47页 |
| ·试验区基本概况 | 第47-48页 |
| ·试验区储层沉积特征 | 第48-51页 |
| ·试验区生产情况 | 第51-53页 |
| ·聚驱阶段的生产情况 | 第51页 |
| ·聚驱后生产情况 | 第51-53页 |
| ·微生物调剖方案优化 | 第53-60页 |
| ·营养液配方的优化 | 第53-56页 |
| ·调剖菌种注入段塞的优化 | 第56页 |
| ·调剖菌种注入方式的优化 | 第56-57页 |
| ·试验区微生物调剖总体注入程序 | 第57-58页 |
| ·单井调剖剂用量计算公式 | 第58-59页 |
| ·单井日配注量确定 | 第59-60页 |
| ·微生物驱油方案 | 第60-61页 |
| ·注入方式的确定 | 第60页 |
| ·菌液浓度的确定 | 第60页 |
| ·前置段塞及无机盐溶液的注入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微生物调驱注入工艺设计 | 第61-65页 |
| ·微生物调驱注入工艺设计 | 第61-63页 |
| ·工艺方案对比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微生物调驱开发指标初步预测及费用概算 | 第65-68页 |
| ·微生物调驱开发指标初步预测 | 第65页 |
| ·费用概算及经济效益初评 | 第65-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详细摘要 | 第73-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