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总结分析 | 第15页 |
三、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8页 |
一、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概述 | 第18-19页 |
二、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优劣比较 | 第19-23页 |
(一) 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的优劣比较 | 第19-21页 |
(二) 独资与合资的优劣比较 | 第21-23页 |
三、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3-28页 |
(一) 交易成本/内部化理论 | 第23-24页 |
(二) 企业资源基础观理论 | 第24-25页 |
(三) 组织学习理论 | 第25-26页 |
(四) Q 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辽宁装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实证研究 | 第28-40页 |
一、 辽宁装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 第28-32页 |
(一) 装备制造业的界定与内容 | 第28-29页 |
(二) 辽宁省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 第29-30页 |
(三) 辽宁装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 第30-32页 |
二、 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实证分析 | 第32-37页 |
(一) 模型参数估计 | 第33-34页 |
(二) 检验模型的方法 | 第34页 |
(三) 模型变量选取与度量标准 | 第34-35页 |
(四) 数据来源 | 第35页 |
(五) 研究结果及检验 | 第35-37页 |
三、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一) 东道国经济发达程度 | 第37页 |
(二) 东道国市场增长率水平 | 第37页 |
(三) 东道国制度状况 | 第37-38页 |
(四) 企业规模 | 第38页 |
(五) 企业技术水平 | 第38页 |
(六) 企业国际化经验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后危机时代辽宁装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背景 | 第40-47页 |
一、 后危机时代概述 | 第40-42页 |
(一) 国外环境的变化 | 第40-41页 |
(二) 国内环境的变化 | 第41-42页 |
二、 辽宁装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与挑战 | 第42-47页 |
(一) SWOT 分析法简述 | 第42-43页 |
(二) 辽宁装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 SWOT 分析 | 第43-47页 |
第五章 后危机时代辽宁装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策略 | 第47-55页 |
一、 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基础条件 | 第47-48页 |
(一) 企业规模 | 第47页 |
(二) 企业技术水平 | 第47-48页 |
(三) 企业国际化经营经验 | 第48页 |
二、 企业对外投资动机: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直接依据 | 第48-50页 |
(一) 技术获取型 | 第49页 |
(二) 市场开拓型 | 第49页 |
(三) 资源寻求型 | 第49-50页 |
三、 东道国的具体情况: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区位环境 | 第50-52页 |
(一) 经济发达程度 | 第50页 |
(二) 政策制度状况 | 第50-51页 |
(三) 产业发展情况 | 第51-52页 |
(四) 政治与文化的差异 | 第52页 |
四、 后危机时代: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时代背景 | 第52-54页 |
(一) 国际环境 | 第52-53页 |
(二) 国内环境 | 第53-54页 |
五、 政府扶持政策: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软环境支持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表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