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传统乡土建筑的辨析及意义 | 第11-29页 |
·全球化与地域性——文化的趋同性与多元性的辩证统一(时代背景) | 第11-13页 |
·全球文化变革——趋同与抗争 | 第11-12页 |
·全球化与地域性——文化的趋同性与多元性的辩证统一 | 第12-13页 |
·相关理论的梳理和总结(理论背景) | 第13-20页 |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乡土建筑 | 第13-14页 |
·回归建筑本体的建筑理论——建筑建构学(研究视角) | 第14-16页 |
·寻找建筑原型——建筑类型学(理论支撑) | 第16-18页 |
·现象中的建筑——建筑现象学(理论支撑) | 第18-20页 |
·滇中“一颗印”民居(研究的对象) | 第20-25页 |
·“一颗印”民居的简要概述 | 第20-21页 |
·“一颗印”民居研究成果概述 | 第21-22页 |
·“一颗印”民居社会人文历史为背景与其生成的渊源 | 第22-23页 |
·“一颗印”民居地理环境与其聚落模式分类 | 第23页 |
·“一颗印”民居气候环境与其建筑形态的关联 | 第23-25页 |
·传统民居价值和特质的抽取、还原与转化(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的方法和写作线索 | 第26-28页 |
·写作线索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第二章 “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类型的解析与研究 | 第29-49页 |
·“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典型构成元素及其特征 | 第30-33页 |
·“一颗印”民居建筑的空间构成 | 第33-36页 |
·空间元素的构成关系 | 第33-35页 |
·空间秩序 | 第35-36页 |
·空间构成秩序与人本精神 | 第35-36页 |
·空间功能秩序与居住文化 | 第36页 |
·空间与构成空间的物质手段的关联性 | 第36-38页 |
·材料、建造与空间尺度 | 第37页 |
·材料、建造与空间表现力 | 第37-38页 |
·与情感交融——“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的情感表达 | 第38-44页 |
·源于生活的建筑空间——弹性的建筑空间处理 | 第39-42页 |
·城镇和乡村——“一颗印”民居空间的多样性 | 第39-41页 |
·多重性与变通性 | 第41-42页 |
·“温暖”、“归属感”的空间氛围 | 第42-44页 |
·内聚向心性布局 | 第42-43页 |
·入口空间序列 | 第43-44页 |
·穿越空间 | 第44页 |
·“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特性的显现 | 第44-47页 |
·空间特性1:内向性空间 | 第44-45页 |
·空间特性2:弹性、多元性、生长性的空间 | 第45-46页 |
·空间特性3:复合空间 | 第46-47页 |
·多义性、流通性的“灰”空间 | 第46页 |
·“宣郁消纳”的气候缓冲区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一颗印”民居营造过程和技艺手段的解析 | 第49-77页 |
·堪舆与择地 | 第49-51页 |
·宅基地选择 | 第49-50页 |
·坐向 | 第50页 |
·门向 | 第50-51页 |
·营造策划 | 第51-52页 |
·“一颗印”民居的设计方法 | 第51页 |
·营造时间的安排 | 第51-52页 |
·营造时段的选择 | 第51-52页 |
·挑吉时 | 第52页 |
·营造工序与技艺 | 第52-65页 |
·“一颗印”民居的构筑元素 | 第65-71页 |
·材料元素 | 第65-68页 |
·材料元素的分类及特征 | 第65-66页 |
·材料选择、运用及意义 | 第66-68页 |
·构成元素 | 第68-71页 |
·基础元素——石台基 | 第68页 |
·结构元素——木构架 | 第68-69页 |
·围和元素——夯土外墙、门窗及轻质隔断 | 第69-70页 |
·特质元素——重檐屋顶 | 第70-71页 |
·“一颗印”民居营造技艺的特质与法则的发现与其启示 | 第71-75页 |
·基本模式的传承、模仿与类推的营造原则 | 第71-72页 |
·营造的“自主性”与“情感性” | 第72-73页 |
·匠师、技艺与传承 | 第73页 |
·传统与经验的主导 | 第73-74页 |
·“过程营造”——积累、修正、进化与适应 | 第74-75页 |
·稳定、持续 | 第75页 |
本章结语 | 第75-77页 |
第四章 一颗印”民居建构逻辑的发掘与思考 | 第77-93页 |
·分离与结合 | 第77-80页 |
·技术体系的分离 | 第77-78页 |
·空间的分离 | 第78页 |
·分离的意义——分离与结合的辩证统一 | 第78-80页 |
·技术体系分离的意义 | 第78-80页 |
·空间元素分离的意义 | 第80页 |
·尺度与模数体系 | 第80-89页 |
·“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的尺度 | 第80-86页 |
·平面空间尺度的确定 | 第81-86页 |
·立体空间尺度的确定 | 第86页 |
·楼梯间尺度 | 第86页 |
·尺度与模数体系生成机制的探寻 | 第86-87页 |
·模数体系运用的意义 | 第87-89页 |
·“一颗印”民居剖面的接地关系的解析 | 第89-91页 |
·“一颗印”民居的剖面关系——退台式 | 第89-90页 |
·“一颗印”民居与的接地方式——筑台、正厢错层 | 第90-91页 |
·类型一:平坝、缓坡地型的接地手法——筑低台 | 第90页 |
·类型二:坡地的接地手法——正厢错层 | 第90页 |
·类型三:山地地形的接地手法——筑高台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一颗印”民居的场所营造与体验——以乐居村为例 | 第93-107页 |
·“一颗印”民居场所空间格局 | 第93-98页 |
·场所概况 | 第93-94页 |
·场所构成元素 | 第94-97页 |
·自然元素——山系、水系和植被 | 第94-95页 |
·人工建成元素 | 第95-96页 |
·行为活动 | 第96-97页 |
·村落布局及形态肌理 | 第97-98页 |
·“一颗印”民居场所空间形态构成与体验 | 第98-102页 |
·广场空间 | 第98页 |
·街巷空间 | 第98-100页 |
·街巷空间的形态 | 第98-99页 |
·街巷尺度 | 第99-100页 |
·节点 | 第100-101页 |
·人性化的整体空间层级 | 第101-102页 |
·“一颗印”民居场所意向 | 第102-104页 |
·土生土长 | 第102-103页 |
·光与影 | 第103-104页 |
·建筑色彩 | 第104页 |
·“一颗印”民居场所营造之语汇 | 第104-105页 |
·整体制约与自由拼贴相结合 | 第104-105页 |
·和谐介入 | 第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结语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