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 ·详细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16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3页 |
|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 | 第16-18页 |
| ·库拉板块阶段 | 第16-18页 |
| ·太平洋板块拉张阶段 | 第18页 |
| ·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18-19页 |
| ·区域大地构造层的划分 | 第19-23页 |
| ·中朝准台地基底构造层 | 第20页 |
| ·中朝准台地发育早期稳定阶段构造层—后中条台地盖层 | 第20-21页 |
| ·地台发育晚期大陆边缘活化阶段—阿尔卑斯构造层 | 第21-23页 |
| 第3章 地层划分对比 | 第23-33页 |
| ·中国中生代划分方案 | 第23-24页 |
| ·研究区年代地层划分 | 第24-26页 |
| ·区域地层 | 第26-33页 |
| ·通化盆地 | 第27-29页 |
| ·果松盆地群 | 第29-30页 |
| ·抚松盆地 | 第30-31页 |
| ·马鞍山盆地群 | 第31-33页 |
| 第4章 沉积体系 | 第33-59页 |
| ·沉积相标志分析 | 第33-37页 |
| ·岩性标志 | 第33-34页 |
| ·沉积构造标志 | 第34页 |
| ·古生物化石标志 | 第34-35页 |
| ·沉积剖面组合 | 第35-37页 |
| ·沉积体系类型划分 | 第37-38页 |
| ·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 第38-43页 |
| ·冲积扇沉积体系 | 第38页 |
| ·辨状河沉积体系 | 第38-39页 |
| ·湖泊沉积体系 | 第39-41页 |
| ·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41-42页 |
| ·湖泊扇三角沉积体系 | 第42-43页 |
| ·沉积相的剖面对比 | 第43-56页 |
| ·晚三叠世沉积相剖面对比 | 第43-45页 |
| ·侏罗纪沉积相剖面对比 | 第45-48页 |
| ·早白垩世早期—中后期沉积相剖面对比 | 第48-54页 |
| ·早白垩世后期小南沟组沉积相对比 | 第54-56页 |
| ·沉积相模式 | 第56-59页 |
| 第5章 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59-68页 |
| ·编图思路及方法 | 第59页 |
| ·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59-68页 |
| ·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59-60页 |
| ·侏罗系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60-62页 |
| ·早白垩世早期—中后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62-65页 |
| ·早白垩统后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65-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图版及说明 | 第73-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