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导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贡献与不足 | 第14-16页 |
·研究主要贡献 | 第14页 |
·研究不足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3. 股票期权费用化处理理论分析 | 第23-38页 |
·股票期权的性质 | 第23-25页 |
·股票期权定义 | 第23-24页 |
·股票期权的分类 | 第24-25页 |
·股票期权费用化处理的确认 | 第25-31页 |
·会计确认原则 | 第25-26页 |
·股票期权会计确认要素 | 第26-29页 |
·股票期权会计确认时点 | 第29-31页 |
·股票期权费用化处理的计量 | 第31-35页 |
·会计计量原则 | 第31-32页 |
·股票期权会计计量方法 | 第32-35页 |
·股票期权费用化处理的信息披露 | 第35-38页 |
·会计信息披露原则 | 第35-36页 |
·股票期权会计信息披露 | 第36-38页 |
4. 我国股票期权费用化现实处理 | 第38-48页 |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主要内容 | 第38-40页 |
·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式的变化 | 第40-43页 |
·新准则出台前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式 | 第40-42页 |
·新准则出台后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式变化 | 第42-43页 |
·我国《股份支付》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 | 第43-48页 |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的主要内容 | 第43-44页 |
·我国《股份支付》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的比较 | 第44-48页 |
5. 我国股票期权费用化处理现状及影响 | 第48-66页 |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总体概况 | 第48-52页 |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情况 | 第48-50页 |
·激励模式的选择 | 第50-51页 |
·激励股票来源 | 第51-52页 |
·可行权条件 | 第52页 |
·我国股票期权费用化处理现状 | 第52-56页 |
·我国股票期权费用化处理的确认 | 第53-54页 |
·我国股票期权费用化处理的计量 | 第54-55页 |
·我国股票期权费用化处理的信息披露 | 第55-56页 |
·我国股票期权费用化处理的影响 | 第56-61页 |
·对上市公司当期净利润的影响 | 第56-57页 |
·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 第57-60页 |
·股票期权对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稀释性 | 第60-61页 |
·我国股票期权费用化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1-66页 |
·股票期权计划可行权条件的制定问题 | 第61-62页 |
·授予日与可行权股票期权数量最佳估计数的确定问题 | 第62-63页 |
·股票期权费用的摊销问题 | 第63页 |
·股票期权费用化处理计量的问题 | 第63-64页 |
·股票期权费用化处理信息披露的问题 | 第64-66页 |
6. 我国股票期权费用化处理的建议 | 第66-71页 |
·《股份支付》准则中完善资产的定义 | 第66页 |
·《股份支付》准则中规定股票期权费用的摊销方法 | 第66-67页 |
·完善股票期权费用化处理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 | 第67-68页 |
·加强对股票期权费用化处理信息披露的力度 | 第68-69页 |
·加强对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监管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