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2页 |
ABSTRACT | 第22-2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7-63页 |
·概述 | 第27页 |
·树枝状大分子 | 第27-37页 |
·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方法 | 第27-29页 |
·树枝状大分子的结构及性能特点 | 第29-31页 |
·树枝状大分子的应用 | 第31-37页 |
·超分子化学 | 第31-34页 |
·催化 | 第34-35页 |
·生物医学应用 | 第35-36页 |
·作为吸附分离材料 | 第36-37页 |
·有机硅树枝状大分子 | 第37-45页 |
·碳硅烷树枝状大分子 | 第37-40页 |
·硅氧烷树枝状大分子 | 第40-42页 |
·硅烷类树枝状大分子 | 第42-43页 |
·其他有机硅树枝状大分子 | 第43-45页 |
·论与计算化学在研究官能化基团同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 第45页 |
·课题的提出及拟开展的工作 | 第45-48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46-47页 |
·本文拟开展的工作及意义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63页 |
第二章 以硅氧烷为中心核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稀土配合物的荧光性能研究 | 第63-85页 |
·前言 | 第63-64页 |
·实验部分 | 第64-70页 |
·试剂 | 第64页 |
·试剂的纯化及处理 | 第64-65页 |
·测试方法 | 第65-66页 |
·核磁表征(NMR) | 第65页 |
·红外光谱(FTIR) | 第65页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65页 |
·热重分析(TGA) | 第65页 |
·液质联用(LC/MS) | 第65-66页 |
·荧光分析 | 第66页 |
·以硅氧烷为中心核的PAMAM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 | 第66-70页 |
·ATMS的合成 | 第67页 |
·DMAA的合成 | 第67页 |
·GO的合成 | 第67-68页 |
·G0.5的合成 | 第68页 |
·G1.0的合成 | 第68-69页 |
·G1.5的合成 | 第69页 |
·G2.0的合成 | 第69-70页 |
·以硅氧烷为中心核的PAMAM树枝状大分子-稀土配合物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能 | 第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0-80页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70-72页 |
·以硅氧烷为中心核的PAMAM树枝状大分子的表征 | 第72-76页 |
·FTIR表征 | 第72-73页 |
·NMR表征 | 第73-74页 |
·LC/MS表征 | 第74页 |
·DSC分析 | 第74-75页 |
·TGA分析 | 第75-76页 |
·以硅氧烷为中心核的PAMAM树枝状大分子-稀土配合物的荧光性能 | 第76-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第三章 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功能化聚硅氧烷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85-144页 |
第一节 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的合成及表征 | 第86-94页 |
·前言 | 第86-87页 |
·实验部分 | 第87-91页 |
·原料和试剂 | 第87页 |
·试剂的纯化及处理 | 第87页 |
·测试方法 | 第87-88页 |
·核磁表征(NMR) | 第87-88页 |
·红外光谱(FTIR) | 第88页 |
·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的合成 | 第88-91页 |
·DMAA的合成 | 第89页 |
·PHMS-PAMAM-G0.5的合成 | 第89页 |
·PHMS-PAMAM-G1.0的合成 | 第89-90页 |
·PHMS-PAMAM-G1.5的合成 | 第90页 |
·PHMS-PAMAM-G2.0的合成 | 第90页 |
·PHMS-PAMAM-G2.5的合成 | 第90-91页 |
·PHMS-PAMAM-G3.0的合成 | 第9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1-94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91-92页 |
·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的表征 | 第92-94页 |
·小结 | 第94页 |
第二节 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 第94-124页 |
·前言 | 第94-95页 |
·实验部分 | 第95-96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95页 |
·测试方法 | 第95页 |
·电导率的测定 | 第95页 |
·透射电镜(TEM) | 第95页 |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95-96页 |
·表面活性剂储备液的制备 | 第95-96页 |
·PAMAM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储备液的制备 | 第96页 |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制备 | 第96页 |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溶液的制备 | 第9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6-123页 |
·PAMAM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与SDS的相互作用 | 第96-107页 |
·PAMAM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的浓度对SDS的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 第96-101页 |
·温度对PAMAM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SDS混合体系CAC的影响 | 第101页 |
·PAMAM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SDS混合体系的热力学研究 | 第101-105页 |
·PAMAM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SDS混合体系形成聚集体的形貌 | 第105-107页 |
·PAMAM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与DTAB的相互作用 | 第107-116页 |
·PAMAM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的浓度对DTAB的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 第107-111页 |
·温度对PAMAM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DTAB混合体系CAC的影响 | 第111页 |
·PAMAM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DTAB混合体系的热力学研究 | 第111-115页 |
·PAMAM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DTAB混合体系形成聚集体的形貌 | 第115-116页 |
·PAMAM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与HPyCl的相互作用 | 第116-123页 |
·PAMAM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的浓度对HPyC_l的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温度对PAMAM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HPyC_l混合体系CAC的影响 #93■ | 第119-120页 |
·PAMAM树枝状大分子接枝聚硅氧烷/HPyC_l混合体系的热力学研究 | 第120-123页 |
·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三节 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聚硅氧烷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124-135页 |
·前言 | 第124-125页 |
·实验部分 | 第125-130页 |
·原料和试剂 | 第125页 |
·试剂的纯化及处理 | 第125页 |
·测试方法 | 第125-126页 |
·核磁表征(NMR) | 第125-126页 |
·红外光谱(FTIR) | 第126页 |
·PAMAM树枝状大分子-聚硅氧烷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126-130页 |
·PAMAM-PDMS-PAMAM-G0.5的合成 | 第127页 |
·PAMAM-PDMS-PAMAM-G1.0的合成 | 第127页 |
·PAMAM-PDMS-PAMAM-G1.5的合成 | 第127-128页 |
·PAMAM-PDMS-PAMAM-G2.0的合成 | 第128页 |
·PAMAM-PDMS-PAMAM-G2.5的合成 | 第128-129页 |
·PAMAM-PDMS-PAMAM-G3.0的合成 | 第129页 |
·PAMAM-PDMS-PAMAM-G3.5的合成 | 第129页 |
·PAMAM-PDMS-PAMAM-G4.0的合成 | 第129-1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0-132页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130-131页 |
·PAMAM树枝状大分子-聚硅氧烷嵌段共聚物的表征 | 第131-132页 |
·小结 | 第132-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4页 |
第四章 酯基功能化碳硅烷树枝状大分子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 第144-158页 |
·前言 | 第144-145页 |
·实验部分 | 第145-150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145页 |
·试剂的纯化及处理 | 第145-146页 |
·测试方法 | 第146页 |
·核磁表征(NMR) | 第146页 |
·红外光谱(FTIR) | 第146页 |
·高分辨质谱(HRMS) | 第146页 |
·酯基功能化碳硅烷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 | 第146-150页 |
·G0的合成 | 第146-147页 |
·G1的合成 | 第147-148页 |
·G2的合成 | 第148页 |
·DMAA的合成 | 第148-149页 |
·MHM-DMAA的合成 | 第149页 |
·G0-CO_2CH_3的合成 | 第149页 |
·G1-CO_2CH_3的合成 | 第149-150页 |
·G2-CO_2CH_3的合成 | 第1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50-153页 |
·碳硅烷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 | 第150-152页 |
·外围酯基功能化碳硅烷树枝状大分子 | 第152页 |
·碳硅烷树枝状大分子及功能化产物的结构表征 | 第152-153页 |
·小结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58页 |
第五章 树枝状大分子功能化基团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理论初探 | 第158-196页 |
第一节 含硫、氧功能化基团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理论初探 | 第159-174页 |
·前言 | 第159页 |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159-1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60-173页 |
·功能化基团及其配合物在气相中的平衡结构 | 第160-165页 |
·功能化基团的平衡结构 | 第160-161页 |
·配合物的平衡结构 | 第161-165页 |
·结合能 | 第165-167页 |
·NBO分析 | 第167-173页 |
·键级分析 | 第167-168页 |
·电荷转移分析 | 第168-173页 |
·小结 | 第173-174页 |
第二节 含硫、氧及氨基吡啶功能化基团同Hg(Ⅱ)和Pb(Ⅱ)相互作用的理论初探 | 第174-187页 |
·前言 | 第174-175页 |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175-17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76-185页 |
·功能化基团-金属离子配合物的几何构型 | 第176-179页 |
·结合能 | 第179-180页 |
·NBO分析 | 第180-185页 |
·键级分析 | 第180-181页 |
·电荷转移分析 | 第181-185页 |
·小结 | 第185-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9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96-200页 |
致谢 | 第200-20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01-20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03-204页 |
附录 | 第204-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