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正义》研究
| 目录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7页 |
| 绪论 | 第17-27页 |
| 一、解题 | 第17页 |
| 二、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 | 第17-21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3页 |
| 四、突破与创见 | 第23-27页 |
| 上编 文献研究 | 第27-108页 |
| 第一章 《毛诗正义》的编撰性质 | 第27-51页 |
| 第一节 《毛诗正义》的编撰背景 | 第27-38页 |
| 一、政治背景与官学性质 | 第27-30页 |
| 二、学术背景与北学取向 | 第30-38页 |
| 第二节 《毛诗正义》的作者问题 | 第38-51页 |
| 一、孔颖达的学术权威与学术思想 | 第38-46页 |
| 二、作者的分工与协作 | 第46-51页 |
| 第二章 《毛诗正义》的版本和体例 | 第51-83页 |
| 第一节 《毛诗正义》版本考 | 第51-62页 |
| 一、单疏本流变考 | 第51-58页 |
| 二、合刊本流变略考 | 第58-62页 |
| 第二节 《毛诗正义》体例考 | 第62-83页 |
| 一、正义流变考 | 第62-68页 |
| 二、注疏分合考 | 第68-76页 |
| 三、卷变考 | 第76-83页 |
| 第三章 《毛诗正义》的引书价值 | 第83-108页 |
| 第一节 《毛诗正义》的文献保存价值 | 第83-90页 |
| 一、《<毛诗注疏>引书引得》有关问题的商榷 | 第83-86页 |
| 二、《毛诗正义》的文献保存价值 | 第86-90页 |
| 第二节 《毛诗正义》的学术认识价值 | 第90-108页 |
| 一、汉魏六朝《诗》学发展的规律 | 第90-93页 |
| 二、《毛诗正义》的构成特点 | 第93-98页 |
| 三、《毛诗正义》与《毛诗释文》的关系 | 第98-108页 |
| 下编 经学研究 | 第108-216页 |
| 第四章 《毛诗正义》的经学成就 | 第109-173页 |
| 第一节 《毛诗正义》对《诗经》汉学的统一 | 第109-127页 |
| 一、建构集大成的《诗》学体系 | 第109-117页 |
| 二、树立绝对的《诗》学权威 | 第117-123页 |
| 三、确定“诗人救世”的《诗》学指向 | 第123-127页 |
| 第二节 《毛诗正义》对《诗经》汉学的发展 | 第127-150页 |
| 一、《诗序》观:采用了富有启发性的处理方式 | 第127-132页 |
| 二、编次观:揭示了《诗经》文本编排的本质 | 第132-141页 |
| 三、体用观:解决了《诗》学史上“六义”说的悬疑 | 第141-150页 |
| 第三节 《毛诗正义》对《诗经》汉学的批评 | 第150-173页 |
| 一、对《毛传》、《郑笺》的批评 | 第151-161页 |
| 二、对“孔子删《诗》”说的批评 | 第161-173页 |
| 第五章 《毛诗正义》解经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学思想 | 第173-216页 |
| 第一节 情志观:《毛诗正义》对文学本质的体认 | 第174-190页 |
| 一、情志观的理论背景 | 第174-178页 |
| 二、情志的贯通 | 第178-182页 |
| 三、情志观的价值 | 第182-190页 |
| 第二节 比兴观:《毛诗正义》对表现手法的体认 | 第190-201页 |
| 一、比兴观的理论背景 | 第190-194页 |
| 二、比兴观的内涵 | 第194-197页 |
| 三、比兴观的价值和地位 | 第197-201页 |
| 第三节 语境观:《毛诗正义》对整体结构的体认 | 第201-216页 |
| 一、语境观的理论背景 | 第201-205页 |
| 二、语境观的运用 | 第205-211页 |
| 三、语境观的特征、价值及其局限性 | 第211-214页 |
| 四、语境观的影响 | 第214-216页 |
| 结语 | 第216-2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9-225页 |
| 致谢 | 第225-22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27-228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