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豆荚类论文

我国栽培豇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其育种策略的探讨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11页
前言第11-12页
第一篇 豇豆属系统发育关系的初步分析和我国栽培豇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2-76页
 第一章 我国栽培豇豆的品种资源收集第16-25页
 第二章 基于nrDNA ITS序列数据的豇豆属系统发育关系的初步分析第25-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6页
   1.1 实验材料第25页
   1.2 总DNA的提取、PCR扩增和DNA测序第25页
   1.3 序列分析及系统树构建第25-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6-33页
   2.1 ITS序列特征第26页
   2.2 系统发育分析第26-33页
  3 讨论第33-37页
   3.1 外类群的选择第33页
   3.2 关于去湿赤小豆(N3)和成豇1号(N4)的系统学划分问题第33-35页
   3.3 豇豆属内各种的系统位置和属内种的划分问题第35-36页
   3.4 豇豆属内遗传多样性问题第36-37页
  4 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我国栽培豇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第38-7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4页
   1.1 植物材料第39页
   1.2 建立样品池第39页
   1.3 总DNA提取第39-40页
   1.4 PCR扩增第40-41页
   1.5 电泳检测第41页
   1.6 数据处理第41-42页
   1.7 CpTI基因的克隆第42-4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4-65页
   2.1 PAPD实验体系的优化第44-49页
   2.2 76个豇豆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9-62页
    2.2.1 基于RAPD数据的豇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9-51页
    2.2.2 基于ITS序列的76个豇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1-62页
   2.3 CpTI基因的PCR扩增和克隆及转化子的鉴定第62-65页
  3 讨论第65-71页
   3.1 ITS序列在豇豆品种间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适用性问题第65-66页
   3.2 关于山豆、黑仁白豆角、去湿赤小豆的分类地位划分问题第66页
   3.3 我国栽培豇豆的遗传多样性第66-69页
   3.4 关于RAPD聚类结果与基于ITS序列的分析结果不相一致的问题第69页
   3.5 关于CpTI基因的克隆策略第69-70页
   3.6 对我国栽培豇豆遗传多样性和系谱关系研究方法的展望第70-71页
  4 小结第71-72页
 第四章 结论及对我国豇豆育种策略的建议第72-76页
  1 结论第72-73页
  2 对我国豇豆育种策略的思考和建议第73-76页
   2.1 我国栽培豇豆的遗传资源问题和基因库的扩大第73-74页
   2.2 我国栽培豇豆的育种策略第74-76页
第二篇 RAPD的稳定性及基于RAPD分析的可靠性—RAPD扩增中商品酶体系对扩增产物的影响第76-8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7-78页
  1.1 动植物材料第77页
  1.2 总DNA提取第77-78页
  1.3 PCR扩增第78页
  1.4 电泳检测第78页
 2 实验结果第78-85页
  2.1 不同商品来源Taq DNA聚合酶对扩增产物的影响第78-84页
  2.2 不同PCR缓冲体系(10×PCR buffer)对扩增产物的影响第84-85页
 3 讨论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88页
第三篇 综述:植物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学的研究方法第88-131页
 1. 基于形态学性状的研究方法第88-90页
 2. 基于染色体的研究方法第90-91页
 3. 基于蛋白质多态性的研究方法第91-93页
  3.1 同工酶分析第91-92页
  3.2 种子贮藏蛋白分析第92-93页
 4. 基于DNA片断多态性的研究方法第93-101页
  4.1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第93-94页
  4.2 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RAPD)第94-96页
  4.3 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第96-98页
  4.4 微卫星位点长度多态性第98-99页
  4.5 其他方法第99-100页
  4.6 几种方法的比较第100-101页
 5. 基于碱基序列测定的研究方法第101-106页
  5.1 核基因组的DNA序列测定第102-104页
  5.2 叶绿体基因组(cpDNA)的DNA序列测定第104-106页
  5.3 线粒体基因组(mtDNA)的DNA序列测定第106页
 结语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31页
附录第131-194页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第194-195页
致谢第195页

论文共1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检测技术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道地性川贝母的生物学研究及其GF14基因的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