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河流论文

河流中污染物垂向紊动混合规律及其应用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9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河流中紊动混合的研究概况第11-21页
  1.2.1 河流中紊动混合的研究方法第11-13页
  1.2.2 河流中紊动混合过程的研究第13-21页
 1.3 紊流数学模型的研究概况第21-24页
  1.3.1 紊流模型理论及控制方程第21-24页
  1.3.2 模型的离散方法第24页
 1.4 物质输运模拟的研究概况第24-26页
 1.5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研究的目标第26-27页
 1.6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27页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二章 河流中污染物垂向紊动混合规律研究第29-48页
 2.1 概述第29-30页
 2.2 瞬时点源垂向混合规律第30-35页
  2.2.1 垂向均匀混合距离第30-33页
  2.2.2 垂向部分均匀混合水深第33-35页
 2.3 连续点源垂向混合规律第35-37页
  2.3.1 垂向均匀混合距离第35-37页
  2.3.2 垂向部分均匀混合水深第37页
 2.4 瞬时线源垂向混合规律第37-43页
  2.4.1 瞬时线源的解析解第37-39页
  2.4.2 垂向均匀混合距离及部分均匀混合水深第39-42页
  2.4.3 全水深均匀混合距离的验证第42-43页
 2.5 连续线源垂向混合规律第43页
 2.6 不同深度点源排放特性研究第43-47页
  2.6.1 不考虑反射情况下特性第43页
  2.6.2 考虑反射情况下特性第43-47页
 2.7 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部分水深平均二维水质模型研究第48-73页
 3.1 概述第48页
 3.2 部分水深平均二维水质模型的建立第48-50页
  3.2.1 部分水深平均二维水质模型基本方程第48-49页
  3.2.2 部分水深平均二维模型水流方程第49-50页
 3.3 点源垂向紊动混合对浓度场的影响第50-53页
  3.3.1 直角坐标系下二维数学模型第50-52页
  3.3.2 点源垂向部分均匀混合对浓度场的影响分析第52-53页
 3.4 线源排放浓度场模拟及验证第53-72页
  3.4.1 边界拟合坐标及坐标变换第53-57页
  3.4.2 拟合坐标系下的基本方程及定解条件第57-59页
  3.4.3 基本方程的离散及求解第59-62页
  3.4.4 模型的验证及与全水深平均二维模型的比较第62-72页
 3.5 小结第72-73页
第四章 潮汐河口的垂向紊动混合规律研究第73-88页
 4.1 概述第73-74页
 4.2 潮汐河口水动力分析第74-77页
  4.2.1 基本方程第74页
  4.2.2 水力因子分析第74-75页
  4.2.3 水动力分析第75-77页
 4.3 潮汐河口垂向紊动交换系数第77-87页
  4.3.1 垂向紊动交换系数的时空分布规律第77-79页
  4.3.2 垂向紊动交换系数分析第79-87页
 4.4 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三维κ-ε紊流模型的应用第88-112页
 5.1 三维拟合坐标系下κ-ε紊流模型第88-94页
  5.1.1 三维κ-ε紊流方程及通用微分方程第88-90页
  5.1.2 三维拟合坐标系下的κ-ε紊流模型的建立第90-94页
 5.2 通用方程的离散与SIMPLEC算法第94-102页
  5.2.1 通用方程的离散第94-96页
  5.2.2 离散方程的SIMPLEC算法第96-100页
  5.2.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第100-102页
 5.3 涨落潮流速场模拟第102-107页
  5.3.1 计算范围和网格第102-103页
  5.3.2 流场验证计算第103-107页
 5.4 紊动粘滞系数计算及分析第107-111页
  5.4.1 紊动粘滞系数计算第107页
  5.4.2 紊动粘滞系数分析第107-111页
 5.5 点源排放浓度场模拟及分析第111页
  5.5.1 表面点源排放浓度场模拟第111页
  5.5.2 与部分水深平均水质模型浓度场的比较分析第111页
 5.6 小结第111-112页
第六章 结语第112-115页
 6.1 结论第112-114页
 6.2 研究展望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3页
致谢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明胶/N-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的合成和应用研究
下一篇: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环境经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