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理气汤治疗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李乾构教授学术渊源概述 | 第15-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 第25-77页 |
一、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 第25-39页 |
1 百病皆由脾胃虚而生 | 第25-27页 |
·气机的升降以脾胃为中枢 | 第25页 |
·脾胃不足,百病由生 | 第25-26页 |
·辨证论治中的指导作用 | 第26页 |
·脾胃健运药方效 | 第26-27页 |
2 消化系统疾病多从脾胃气虚论治 | 第27-30页 |
·脾虚气滞论治胃病 | 第27-28页 |
·脾虚肠燥论治便秘 | 第28-29页 |
·脾虚湿困论治泄泻 | 第29-30页 |
·土虚木乘论治胆病 | 第30页 |
3 调脾十五法 | 第30-34页 |
4 脾胃病治之以甘 | 第34-35页 |
·脾胃喜甘的依据 | 第34页 |
·脾胃主甘的诊断意义 | 第34页 |
·脾胃病灵活运用甘味 | 第34-35页 |
·攻邪扶正宜用甘 | 第35页 |
·缓急止痛必用甘 | 第35页 |
5 论"燥润互用" | 第35-37页 |
6 论药食同源 | 第37-39页 |
二、李乾构教授诊疗经验总结 | 第39-76页 |
1 李乾构教授治疗胃痛的临床经验 | 第39-47页 |
·胃痛病名的理解 | 第39页 |
·胃痛常见病因 | 第39-40页 |
·胃痛的辨证经验 | 第40-42页 |
·胃痛的治疗经验 | 第42-45页 |
·胃痛要重视生活调养 | 第45-46页 |
·病案举隅 | 第46-47页 |
2 李乾构教授"因虚致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 第47-50页 |
3 李乾构教授"脾虚气逆"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 第50-54页 |
·治疗"胸痞"的经验要药 | 第50-51页 |
·具体方药加减经验 | 第51-52页 |
·服药方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 第52页 |
·调节饮食是治疗的基本措施 | 第52页 |
·保持平和心态可减少复发 | 第52-54页 |
4 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论治 | 第54-56页 |
5 "六腑以通为顺"——兼论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 第56-58页 |
6 李乾构教授"从火论治"口腔溃疡的经验 | 第58-61页 |
7 李乾构教授精于辨证的经验 | 第61-66页 |
·去伪存真考舌脉 | 第61-62页 |
·四诊合参论寒热 | 第62-63页 |
·腹胀当辨脏腑虚实 | 第63-64页 |
·胃病不离气血辨证 | 第64-65页 |
·微观辨证拓展思路 | 第65-66页 |
8 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经验 | 第66-72页 |
·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的应用 | 第66-67页 |
·白术、苍术、莪术的应用 | 第67-68页 |
·茯苓和土茯苓的应用 | 第68页 |
·高良姜、生姜、干姜和炮姜的应用 | 第68-69页 |
·百合 | 第69-70页 |
·柴胡 | 第70-71页 |
·半夏 | 第71页 |
·丹参 | 第71-72页 |
·鸡内金 | 第72页 |
·甘草 | 第72页 |
9 六君子汤治疗久咳 | 第72-74页 |
10 颈椎病眩晕型的中医治疗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李乾构教授健脾理气汤治疗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研究 | 第77-92页 |
中文摘要 | 第77-79页 |
Abstract | 第79-81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81-82页 |
综述: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第82-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前言 | 第92页 |
临床资料 | 第92-93页 |
1 病例选择 | 第92页 |
2 诊疗标准 | 第92-93页 |
研究方法 | 第93-9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93-94页 |
4 治疗方案 | 第94页 |
5 观察指标 | 第94-95页 |
6 疗效评价标准 | 第95页 |
7 统计分析方法 | 第95页 |
8 质量控制 | 第95页 |
研究结果 | 第95-100页 |
9 纳入脱落情况及原因 | 第95-96页 |
10 基线比较结果 | 第96页 |
11 疗效评价结果 | 第96-100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讨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4页 |
附:SF-36问卷 | 第104-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个人简历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