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结合中药治疗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4-37页 |
| 第一节 单纯性肥胖的治疗现状和进展 | 第14-19页 |
| 1 药物疗法 | 第14-16页 |
| 2 外科手术疗法 | 第16-19页 |
| 第二节 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进展 | 第19-25页 |
| 1 内科疾病 | 第19-22页 |
| 2 外科疾病 | 第22页 |
| 3 妇科疾病 | 第22页 |
| 4 皮肤科疾病 | 第22-23页 |
| 5 五官科疾病 | 第23页 |
| 6 儿科疾病 | 第23页 |
| 7 骨科疾病 | 第23页 |
| 8 体会 | 第23-25页 |
| 第三节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现状 | 第25-32页 |
| 1 普通针灸方法 | 第25-26页 |
| 2 电针疗法 | 第26页 |
| 3 耳穴压籽法 | 第26页 |
| 4 灸法 | 第26-27页 |
| 5 芒针 | 第27页 |
| 6 中药治疗 | 第27-28页 |
| 7 其他疗法 | 第28-29页 |
| 8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机制研究 | 第29-31页 |
| 9 结语 | 第31-32页 |
| 第四节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 | 第32-37页 |
| 1 取穴研究 | 第32-33页 |
| 2 临床研究进展 | 第33-35页 |
| 3 实验研究进展 | 第35-36页 |
| 4 讨论 | 第36-37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7-50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37页 |
| 2 诊断标准 | 第37-38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7页 |
| ·中医辨证分型 | 第37-38页 |
| 3 纳入标准 | 第38页 |
| 4 排除标准 | 第38页 |
| 5 针刺意外的处理 | 第38-39页 |
| 6 治疗方法 | 第39-40页 |
| ·基础治疗 | 第39页 |
| ·选穴方法 | 第39页 |
| ·操作方法 | 第39页 |
| ·中药处方及用法 | 第39-40页 |
| ·治疗方法 | 第40页 |
| ·疗程 | 第40页 |
| 7 疗效观察 | 第40-41页 |
| ·观察方法及指标 | 第40页 |
| ·测量方法 | 第40页 |
| ·检测方法 | 第40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40-41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41页 |
| ·统计方法 | 第41页 |
| 8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 ·一般资料比较 | 第41-42页 |
| ·三组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结果 | 第42-43页 |
| ·血脂检查结果 | 第43-44页 |
| ·空腹血糖结果 | 第44页 |
| ·临床疗效 | 第44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44页 |
| 9 讨论 | 第44-50页 |
| ·中医对单纯性肥胖的认识 | 第44-45页 |
| ·穴位埋线的治疗机理 | 第45-46页 |
| ·穴位埋线治疗肥胖的机理 | 第46页 |
| ·中药的作用 | 第46-47页 |
| ·取穴依据 | 第47-48页 |
|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48-49页 |
| ·穴位埋线的优势 | 第49-50页 |
| 第三部分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