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三)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四)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一、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涵义及危害性 | 第16-21页 |
(一) 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界定及表现形式 | 第16-18页 |
(二) 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社会危害性 | 第18-21页 |
二、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调查与分析 | 第21-28页 |
(一) 在暴力实施主体上,男女施暴存在差异 | 第21-23页 |
(二) 在暴力形式上,出现认知偏差 | 第23-24页 |
(三) 在施暴动机和目的上,呈现出盲目性和多样性 | 第24-25页 |
(四) 在暴力表现方式上,聚众施暴特征明显 | 第25-26页 |
(五) 在暴力解决途径上,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 第26-28页 |
三、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透视 | 第28-36页 |
(一) 社会原因 | 第28-29页 |
(二) 学校原因 | 第29-32页 |
(三) 家庭原因 | 第32-33页 |
(四) 中学生自身原因 | 第33-36页 |
四、有效防范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对策研究 | 第36-43页 |
(一) 明确政府职能,净化社会环境,建立社会防范机制 | 第36-38页 |
(二) 加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加大防暴力度 | 第38-40页 |
(三) 增强父母责任感,提高家长教育能力 | 第40-41页 |
(四) 提升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意识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52页 |
问卷(一) | 第47-50页 |
问卷(二)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教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