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金鸡纳生物碱衍生物催化不对称反应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目录第10-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67页
 第一节 不对称有机催化的发展第14-16页
 第二节 相转移催化剂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第16-54页
  一、手性相转移催化剂的类型第16-21页
  二、手性相转移催化剂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第21-54页
  三、小结第54页
 第三节 基于亚胺离子活性的不对称有机催化反应第54-67页
  一、基于亚胺离子活性的不对称有机催化反应发展历史第54-55页
  二、基于亚胺离子活化的不对称有机催化环加成反应第55-66页
  三、小结第66-67页
第二章 可溶性聚合物支载金鸡纳碱催化剂诱导下的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第67-81页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第67-68页
 第二节 可溶性聚合物支载金鸡纳碱相转移催化剂的设计第68-70页
  一、可溶性聚合物支载金鸡纳碱相转移催化剂的合成第68-70页
 第三节 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第70-75页
  一、优化反应条件的筛选第70-73页
  二、反应底物的扩展研究第73-74页
  三、小结第74-75页
 第四节 实验部分第75-81页
  一、实验仪器第75页
  二、主要化学试剂第75页
  三、催化剂和底物的合成第75-78页
  四、α,β-不饱和环氧化反应通法第78-81页
第三章 金鸡纳碱季铵盐及α-氨基酸前体的不对称的合成第81-98页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第81-82页
 第二节 金鸡纳碱季铵盐催化不对称烷基化反应的研究第82-87页
  一、反应条件的筛选第82-85页
  二、反应机理的研究第85-86页
  三、小结第86-87页
 第三节 实验部分第87-98页
  一、实验仪器第87页
  二、主要化学试剂第87页
  三、金鸡纳碱季铵盐催化剂的合成第87-94页
  四、不对称烷基化通法第94-98页
第四章 奎宁胺催化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硝基环丙化反应第98-121页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第98-100页
 第二节 手性伯胺催化不对称硝基环丙烷化反应的研究第100-113页
  一、环状α,β-不饱和酮的硝基环丙烷化反应第100-107页
  二、α,β-不饱和芳香烯酮的硝基环丙烷化反应第107-111页
  三、小结第111-113页
 第三节 实验部分第113-121页
  一、实验仪器第113页
  二、主要化学试剂第113页
  三、天然奎宁衍生物的手性伯胺催化剂的合成第113-114页
  四、α,β-不饱和酮的硝基环丙烷化反应第114-121页
第五章 奎宁胺催化α,β-不饱和酮的N-杂环Michael加成反应第121-134页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第121-123页
 第二节 手性伯胺催化不对称N-杂环Michael加成反应第123-128页
  一、苯并三唑与α,β-不饱和酮的N-杂环Michael加成反应第123-127页
  二、5-苯基四唑与α,β-不饱和酮的N-杂环Michael加成反应第127页
  三、小结第127-128页
 第三节 实验部分第128-134页
  一、实验仪器第128页
  二、主要化学试剂第128页
  三、α,β-不饱和酮的N-杂环Michael加成反应通法第128-134页
第六章 抗菌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的研究第134-178页
 第一节 新型大环类肽内酯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第134-144页
  一、课题的提出第134-135页
  二、大环类肽内酯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的研究第135-140页
  三、大环类肽内酯的结构与抑菌活性关系的研究第140-143页
  四、小结第143-144页
 第二节 新型色氨酸类肽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的研究第144-150页
  一、课题的提出第144-145页
  二、色氨酸类肽化合物的合成第145页
  三、色氨酸类肽化合物结构与抑菌活性关系的研究第145-149页
  四、小结第149-150页
 第三节 奎宁两性离子化合物的合成及抗MRSA菌的研究第150-156页
  一、课题的提出第150-151页
  二、奎宁两性离子化合物的合成第151-152页
  三、奎宁两性离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抑菌活性的关系第152-156页
  四、小结第156页
 第四节 缬氨酸类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第156-166页
  一、课题的提出第156-157页
  二、缬氨酸类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第157-162页
  三、缬氨酸Schiff碱配合物的结构与抑菌活性关系的研究第162-166页
  四、小结第166页
 第五节 实验部分第166-178页
  一、实验仪器第166-167页
  二、主要化学试剂第167页
  三、新型大环类肽内酯化合物的合成通法第167-169页
  四、新型色氨酸类肽化合物的合成第169-171页
  五、奎宁两性离子化合物的合成通式第171-174页
  六、缬氨酸类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第174-175页
  七、生物活性测试方法第175-178页
第七章 结论第178-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200页
致谢第200-201页
附录第201-216页
个人简历第216-217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17-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三角翼非定常分离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