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预期违约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9-14页 |
第一节 预期违约制度起源于英国的判例法 | 第9-10页 |
一、预期违约制度的起源:霍克斯特诉德.拉.图尔案(Hochster V.De La Tour) | 第9-10页 |
二、对预期违约制度规定进一步完善:辛格夫人诉辛格案(Synge V.Synge) | 第10页 |
第二节 美国《统一商法典》和《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对预期违约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 第10-12页 |
一、美国《统一商法典》 | 第10-12页 |
二、《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 第12页 |
第三节 关于预期违约制度历史考察的启示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预期违约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14-25页 |
第一节 预期违约的界定 | 第14-16页 |
一、预期违约的定义 | 第14页 |
二、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的比较 | 第14-16页 |
第二节 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 | 第16-19页 |
一、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基础理论 | 第16-18页 |
二、不安抗辩权与默示预期违约的相同点 | 第18页 |
三、不安抗辩权与默示预期违的不同点 | 第18-19页 |
第三节 预期违约制度的本质及价值取向 | 第19-25页 |
一、预期违约制度本质相关学说的评析 | 第19-22页 |
二、预期违约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22-25页 |
第三章 预期违约的形态划分 | 第25-37页 |
第一节 将预期违约分为预期履行拒绝和预期履行不能 | 第25-30页 |
一、预期履行拒绝 | 第25-29页 |
二、预期履行不能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将预期违约分为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 | 第30-35页 |
一、明示预期违约 | 第31-33页 |
二、默示预期违约 | 第33-35页 |
第三节 对两种划分观点的分析 | 第35-37页 |
一、将预期违约分为预期履行拒绝和预期履行不能 | 第35页 |
二、将预期违约分为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我国《合同法》关于预期违约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完善 | 第37-46页 |
第一节 我国《合同法》关于预期违约制度的缺陷 | 第37-41页 |
一、缺乏法律条文的系统性及法律术语的规范性 | 第38-39页 |
二、预期违约制度适用上存在缺陷 | 第39-40页 |
三、预期违约救济方式上的规定不合理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关于《合同法》预期违约制度的完善 | 第41-46页 |
一、对预期违约制度的法律条文体系进行系统性规范 | 第42页 |
二、进一步规范法律术语 | 第42-43页 |
三、在立法上将不安抗辩权纳入预期违约制度中 | 第43页 |
四、明确预期违约制度的构成要件 | 第43-44页 |
五、完善预期违约制度的救济方式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