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写作背景及缘由 | 第10页 |
二、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四、研究方法及运用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洛神赋图》原创及社会时代背景 | 第17-44页 |
第一节 《洛神赋图》原创的文学蓝本 | 第17-20页 |
一、《洛神赋》的作者 | 第17-18页 |
二、《洛神赋》原文 | 第18-19页 |
三、《洛神赋》的艺术价值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洛神赋图》的原创作者 | 第20-24页 |
一、认为可能是顾恺之所作者主要有以下文献 | 第20-22页 |
二、对顾恺之是否为《洛神赋图》作者持怀疑态度的主要几方意见 | 第22-23页 |
三、结论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洛神赋图》的摹本时代 | 第24-26页 |
第四节 《洛神赋图》原创的社会时代背景 | 第26-44页 |
一、纷乱复杂的社会政治状况 | 第27-29页 |
二、魏晋玄学与审美的自觉 | 第29-33页 |
三、互动中的文化交流 | 第33-35页 |
四、文艺理论的独立形成与顾恺之的绘画理论确立 | 第35-41页 |
五、文人士大夫参与绘事 | 第41-44页 |
第二章 《洛神赋图》图像语言之历史渊源 | 第44-54页 |
第一节 女性题材的历史延展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先秦汉代帛画壁画样式的发展 | 第46-48页 |
第三节 汉画像石、砖图式语言的承继 | 第48-51页 |
第四节 卫协绘画成就的深层拓展 | 第51-54页 |
第三章 《洛神赋图》整体布局之艺术特色 | 第54-71页 |
第一节 经营宏阔 跌宕起伏 | 第54-58页 |
第二节 置景有度 主题突出 | 第58-62页 |
第三节 虚实相生 形散神聚 | 第62-66页 |
第四节 超越时空 意境玄远 | 第66-71页 |
第四章 《洛神赋图》之绘画语言分析 | 第71-86页 |
第一节 形神兼备、张弛得当的人物描法 | 第71-74页 |
第二节 疏密相间、一波三折的山石描法 | 第74-77页 |
第三节 圆劲沉着、古朴稚拙的树木描法 | 第77-80页 |
第四节 流转飞动、性格毕现的云水描法 | 第80-84页 |
第五节 妍丽古雅 鲜明和谐的设色 | 第84-86页 |
第五章 《洛神赋图》对中国早期绘画的影响 | 第86-102页 |
第一节 奠定了中国画"描法"之基础 | 第86-88页 |
第二节 促进了山水画的初步形成 | 第88-91页 |
第三节 树立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基本色法之一 | 第91-92页 |
第四节 提升了中国画基本语言"线"的表现功能 | 第92-95页 |
第五节 标志着中国画已走向审美自觉 | 第95-102页 |
一、关于"气韵" | 第96-100页 |
二、"神似" | 第100-102页 |
结语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