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气候带表层岩溶泉水的理化性质与溶蚀作用研究--以金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岩溶动力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点 | 第19-23页 |
| ·岩溶动力系统定义 | 第19页 |
| ·岩溶动力系统的结构和边界 | 第19-21页 |
| ·岩溶动力系统的功能 | 第21页 |
| ·岩溶动力系统特点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的概况 | 第23-29页 |
| ·金佛山岩溶生态系统发育的环境背景 | 第23-26页 |
| ·概述 | 第23-24页 |
| ·地质、地貌 | 第24页 |
| ·土壤、植被 | 第24-25页 |
| ·气候、水文 | 第25-26页 |
| ·岩溶发育史 | 第26页 |
| ·研究区的自然概况 | 第26-29页 |
| 第四章 泉水PH值和电导率的检测结果 | 第29-39页 |
| ·泉水pH值和电导率昼夜变化特征分析 | 第29-33页 |
| ·正常气候条件下的昼夜变化 | 第29-30页 |
| ·暴雨效应 | 第30-32页 |
| ·弱降雨效应 | 第32-33页 |
| ·碧潭泉和水房泉pH和电导率的长时间变化特征 | 第33-39页 |
| ·碧潭泉和水房泉pH和电导率的月变化 | 第33-36页 |
| ·碧潭泉和水房泉pH和电导率的季节变化 | 第36-37页 |
| ·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泉水的水化学检测及结果分析 | 第39-45页 |
| ·HCO_3~-的含量及其变化 | 第39页 |
| ·Ca~(2+)离子的含量及其变化 | 第39-40页 |
| ·Mg~(2+)离子的含量及其变化 | 第40页 |
| ·K~+、Na~+离子含量及其变化 | 第40-41页 |
| ·泉水水化学类型 | 第41-42页 |
| ·泉水CO_2含量 | 第42页 |
| ·SI_C SI_D 和P_(CO_2)的计算 | 第42-43页 |
| ·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 第六章 讨论 | 第45-49页 |
| ·溶蚀作用的特点 | 第45页 |
| ·岩溶作用的驱动因素 | 第45-48页 |
| ·降水对溶蚀作用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水温对溶蚀作用的影像 | 第46-47页 |
| ·上层CO_2含量对泉水溶蚀作用的影响 | 第47页 |
| ·植被的发育状况对溶蚀作用的影响 | 第47-48页 |
| ·泉水电导率变化的原因 | 第48-49页 |
| 第七章 结论及问题分析 | 第49-51页 |
|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