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Poncirus trifoliata L.)干旱生理应答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 1.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前人研究进展 | 第11-26页 |
|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 | 第11-12页 |
| ·细胞膜结构与功能 | 第12页 |
| ·自由基假说 | 第12-14页 |
| ·自由基伤害反应 | 第13页 |
| ·保护性酶和保护性物质 | 第13-14页 |
| ·渗透调节与渗透保护物质 | 第14-18页 |
| ·渗透调节与光合过程 | 第14-15页 |
| ·渗透调节基因 | 第15-16页 |
| ·渗透保护物质 | 第16-18页 |
| ·脯氨酸(Proline,Pro) | 第16-17页 |
| ·甜菜碱(Betaine) | 第17页 |
| ·LEA蛋白 | 第17-18页 |
| ·糖类 | 第18页 |
| ·与抗旱性相关的生长调节剂 | 第18-26页 |
| ·水杨酸 | 第18-19页 |
| ·多胺 | 第19-21页 |
| ·多胺在植物中的分布 | 第19-20页 |
| ·多胺的生物合成 | 第20页 |
| ·多胺的生物合成的主要酶类 | 第20页 |
| ·多胺与逆境的关系 | 第20-21页 |
| ·脱落酸 | 第21-26页 |
| ·脱落酸生物合成 | 第21-23页 |
| ·ABA的运输 | 第23页 |
| ·ABA在干旱中的作用 | 第23-24页 |
| ·ABA对干旱的感知 | 第24页 |
| ·植物抗逆境胁迫的信号反应过程 | 第24-26页 |
| ·逆境下基因表达的种类 | 第26页 |
|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 2.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 ·材料 | 第27页 |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 ·所用仪器 | 第27页 |
| ·方法 | 第27-31页 |
| ·处理方法 | 第27-28页 |
| ·干旱处理 | 第27页 |
| ·ABA处理 | 第27-28页 |
| ·酶液的提取和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8-31页 |
| ·酶液的提取 | 第28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测定 | 第28页 |
| ·过氧化物酶的测定 | 第28-29页 |
| ·丙二醛的测定 | 第29页 |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 ·气孔的测定 | 第30页 |
| ·电导率的测定 | 第30页 |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 3.结果与分析 | 第31-43页 |
| ·干旱胁迫下枳的形态指标和气孔变化 | 第31页 |
| ·ABA处理的枳在干旱胁迫下的形态指标和气孔变化 | 第31-32页 |
| ·干旱处理下各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32-42页 |
| ·干旱胁迫下枳各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32-37页 |
| ·失水量 | 第32页 |
| ·电导率 | 第32-33页 |
| ·叶绿素a | 第33-34页 |
| ·叶绿素b | 第34页 |
| ·枳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 ·类胡萝卜素 | 第35页 |
| ·过氧化物酶含量 | 第35-36页 |
| ·丙二醛 | 第36页 |
| ·可溶性糖 | 第36-37页 |
| ·脯氨酸 | 第37页 |
| ·以ABA处理的枳在干旱胁迫下的各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37-42页 |
| ·失水量 | 第37-38页 |
| ·电导率 | 第38页 |
| ·叶绿素a | 第38页 |
| ·叶绿素b | 第38-39页 |
| ·叶绿素 | 第39页 |
| ·类胡萝卜素 | 第39-40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40页 |
| ·过氧化物酶 | 第40-41页 |
| ·丙二醛 | 第41页 |
| ·可溶性糖 | 第41-42页 |
| ·脯氨酸 | 第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4 讨论 | 第43-46页 |
| ·ABA对干旱胁迫下枳渗透胁迫的影响 | 第43页 |
| ·ABA对干旱胁迫下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ABA对干旱胁迫下枳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页 |
| ·ABA对干旱胁迫下枳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第44页 |
| ·ABA对干旱胁迫下枳脯氨酸的影响 | 第44-45页 |
| ·ABA对干旱胁迫下枳可溶性糖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 附录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