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表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6-48页 |
第一章 棉纤维分化和发育的研究进展 | 第16-26页 |
1 棉纤维细胞的分化和发育过程 | 第16-19页 |
·棉纤维细胞的分化 | 第16-17页 |
·棉纤维细胞的伸长或初生壁合成 | 第17-18页 |
·纤维细胞的次生壁合成与沉积 | 第18-19页 |
·脱水成熟 | 第19页 |
2 影响棉纤维细胞分化和发育的因素 | 第19-21页 |
·基因型对棉纤维细胞分化和发育的影响 | 第19-20页 |
·激素对棉纤维细胞分化和发育的影响 | 第20页 |
·温度对棉纤维细胞分化和发育的影响 | 第20-21页 |
·光照对棉纤维细胞分化和发育的影响 | 第21页 |
3 棉纤维的生物合成 | 第21-22页 |
4 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 | 第22-23页 |
5 棉花纤维发育相关突变体的遗传研究 | 第23-25页 |
·棉纤维突变体遗传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光子突变体的遗传研究 | 第24-25页 |
6 光子棉育种 | 第25页 |
7 光子棉的杂种优势利用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生殖隔离及杂种致死研究进展 | 第26-36页 |
1 物种的概念 | 第26页 |
2 生殖隔离的概念及分类 | 第26-28页 |
·杂种致死 | 第26-28页 |
·杂种不育 | 第28页 |
·杂种衰退 | 第28页 |
3 杂种致死的遗传结构 | 第28-30页 |
·Dobzhansky-Muller遗传模式 | 第28-29页 |
·母性效应 | 第29-30页 |
4 杂种致死的生理机制 | 第30-31页 |
·病毒样症状 | 第30页 |
·游离病毒感染 | 第30-31页 |
·其它的环境压力 | 第31页 |
·激素信号传导 | 第31页 |
5 选择压力和杂种致死 | 第31-32页 |
6 棉花杂种致死的研究 | 第32-36页 |
·棉花杂种致死现象及遗传分析 | 第32-33页 |
·棉花杂种致死的影响因素 | 第33页 |
·棉花杂种致死的应用 | 第33-36页 |
第三章 分子标记定位研究进展 | 第36-47页 |
1 分子标记种类 | 第36-42页 |
·RFLP标记 | 第37页 |
·RAPD标记 | 第37-38页 |
·SSR标记 | 第38-39页 |
·AFLP标记 | 第39页 |
·SRAP标记 | 第39-40页 |
·SNP标记 | 第40-41页 |
·CAPs标记 | 第41页 |
·TRAP标记 | 第41-42页 |
2 作图群体的类型 | 第42页 |
3 棉花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2-43页 |
4 目的基因的定位 | 第43-47页 |
·质量性状的基因定位 | 第44-45页 |
·数量性状的基因定位 | 第45-47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7-48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48-92页 |
第四章 棉花光子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基因染色体安排的分子证据 | 第48-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6页 |
·亲本材料 | 第49页 |
·遗传分析群体的构建 | 第49页 |
·田间种植 | 第49-50页 |
·分子定位群体的构建 | 第50页 |
·性状调查 | 第50-51页 |
·棉花DNA的提取 | 第51-53页 |
·SSR引物的来源与标记分析 | 第53-54页 |
·分离比检测 | 第54页 |
·标记基因型数据收集和图谱的构建 | 第54-55页 |
·衣分数据分析 | 第55-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9页 |
·棉花光子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56-57页 |
·隐性光子基因n_2的分子定位 | 第57-59页 |
·显性光子基因N_1的分子定位 | 第59-60页 |
·光子基因N_1和n_2的整合分子定位 | 第60-64页 |
·与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的比较 | 第64-65页 |
·利用显性光子突变体N_1进行陆地棉衣分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65-69页 |
·衣分的表型分析 | 第65-66页 |
·衣分与短绒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66页 |
·衣分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 | 第66-69页 |
3 讨论 | 第69-74页 |
·棉花光子性状的遗传 | 第69页 |
·隐性光子基因n_2的染色体安排及光子性状遗传模式 | 第69-71页 |
·显性光子基因N_1的分子定位以及N_1与隐性光子基因的关系 | 第71页 |
·棉花衣分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与显性光子基因N_1的关系 | 第71-74页 |
第五章 棉花新的杂种致死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 | 第74-9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亲本材料 | 第75页 |
·分离群体的构建 | 第75页 |
·田间种植 | 第75页 |
·表型性状调查 | 第75页 |
·定位群体 | 第75-76页 |
·DNA的提取 | 第76页 |
·标记分析 | 第76页 |
·标记基因型数据的收集 | 第76页 |
·分离比检测、杂种致死基因的定位和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6页 |
·种间杂种致死现象的发现 | 第76-78页 |
·杂种致死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78-80页 |
·陆地棉中杂种致死基因Le_x的分子定位 | 第80-83页 |
·海岛棉品种CoastlandR4-4中杂种致死基因Le_y的分子定位 | 第83-86页 |
3 讨论 | 第86-92页 |
·棉花中新的杂种致死基因的发现 | 第86-87页 |
·Dobzhansky-Muller型杂种致死及其与进化的关系 | 第87-88页 |
·Dobzhansky-Muller型基因导致种间生殖隔离 | 第88-89页 |
·发现和定位Dobzhansky-Muller型致死基因在棉花中的潜在应用 | 第89-90页 |
·Dobzhansky-Muller型杂种致死基因展望 | 第90-92页 |
全文结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4页 |
发表论文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