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工学方法之考察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一 院校专业教育 | 第9-11页 |
二 企业研发部门 | 第11页 |
三 感性工学学会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2-1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感性工学基础理论的探讨 | 第14-28页 |
第一节 感性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14-16页 |
一 感性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 感性的本质内涵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感性工学的定义、本质和内涵 | 第16-18页 |
一 感性工学的定义 | 第16页 |
二 感性工学的本质和内涵 | 第16-17页 |
三 感性工学的研究范畴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感性工学诞生的时代环境之分析 | 第18-23页 |
一 大量与多样——生产方式的变革 | 第18-19页 |
二 单向与多向——信息交流方式的丰富 | 第19-21页 |
三 功能与精神——消费需求的变更 | 第21-23页 |
第四节 感性工学诞生与实用化状况之评述 | 第23-28页 |
一 感性工学的诞生 | 第23-24页 |
二 感性工学的实用化发展状况 | 第24-28页 |
1 汽车设计制造领域 | 第24-25页 |
2 电子电器设计制造领域 | 第25页 |
3 消费品设计领域 | 第25-26页 |
4 服装设计领域 | 第26-27页 |
5 其他产品设计领域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感性工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 第28-37页 |
第一节 阶层类别分析法 | 第28-31页 |
一 定义 | 第28页 |
二 运作流程 | 第28-29页 |
三 应用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感性工学支援系统 | 第31-33页 |
一 定义 | 第31-32页 |
二 建构流程 | 第32-33页 |
三 应用 | 第33页 |
第三节 复合式感性工学系统 | 第33-34页 |
一 定义 | 第33页 |
二 运作流程 | 第33-34页 |
三 应用 | 第34页 |
第四节 感性工学数学模式 | 第34页 |
一 定义 | 第34页 |
二 运用流程 | 第34页 |
二 应用 | 第34页 |
第五节 模拟感性工学 | 第34-35页 |
一 定义 | 第34页 |
二 运用流程 | 第34-35页 |
三 应用 | 第35页 |
第六节 交互式感性工学设计 | 第35-37页 |
一 定义 | 第35页 |
二 运用流程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感性工学情感设计方法的探讨 | 第37-48页 |
第一节 情感的量化 | 第37页 |
第二节 情感量化的方法 | 第37-41页 |
一 语意差异分析法 | 第37-39页 |
1 定义 | 第37-38页 |
2 运用至感性工学方法中 | 第38-39页 |
二 联合分析法 | 第39-40页 |
1 定义 | 第39页 |
2 运用方法 | 第39-40页 |
3 运用至感性工学方法中 | 第40页 |
三 眼动追踪技术 | 第40-41页 |
1 定义 | 第40页 |
2 应用 | 第40页 |
3 运用至感性工学方法中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其他情感设计方法 | 第41-43页 |
一 语义环境描述 | 第41页 |
二 质量功能展开 | 第41-43页 |
1 定义 | 第41-42页 |
2 研究人员 | 第42页 |
3 结构 | 第42页 |
4 运用方法 | 第42-43页 |
5 与感性工学的交叉运用 | 第43页 |
第四节 情感设计方法的研究步骤 | 第43-48页 |
一 产品概念的选择 | 第43-44页 |
二 感性词汇的收集 | 第44页 |
三 感性调查问卷 | 第44-46页 |
四 计算机化数据收集 | 第46页 |
五 结论的分析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