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1 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环境行为及大气被动采样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3-43页 |
| ·多环芳烃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来源 | 第13-19页 |
| ·多环芳烃的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3-16页 |
| ·多环芳烃来源 | 第16-19页 |
| ·多环芳烃污染水平 | 第19-25页 |
| ·大气中PAHs污染水平 | 第21-22页 |
| ·植物中PAHs污染水平 | 第22-23页 |
| ·其它环境介质中PAHs污染水平 | 第23-25页 |
| ·多环芳烃的环境行为与毒理 | 第25-31页 |
|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迁移 | 第26-28页 |
|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转化 | 第28-29页 |
| ·多环芳烃的生态毒理 | 第29-31页 |
| ·被动采样技术在大气有机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 | 第31-41页 |
| ·大气采样技术的发展 | 第32-33页 |
| ·被动采样技术 | 第33-41页 |
| ·小结 | 第41-43页 |
| 2 大连城市区中松针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 | 第43-64页 |
| ·前言 | 第43页 |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43-51页 |
| ·样品采集 | 第43-44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44-48页 |
| ·液相色谱分析 | 第48-49页 |
| ·质量控制 | 第49-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63页 |
| ·季节变化 | 第51-52页 |
| ·松针中多环芳烃的浓度水平 | 第52-54页 |
| ·区域分布特征 | 第54-55页 |
| ·松针中多环芳烃的组成 | 第55-57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57-59页 |
| ·应用比值法判断多环芳烃来源 | 第59-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3 沉降颗粒物对松针中多环芳烃的贡献 | 第64-72页 |
| ·前言 | 第64页 |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64-6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5-71页 |
| ·颗粒物去除效率评价 | 第65-66页 |
| ·清洗前后松针中多环芳烃浓度 | 第66-67页 |
| ·沉降颗粒物对松针中多环芳烃浓度的贡献 | 第67-69页 |
| ·沉降颗粒物对松针中多环芳烃组成的影响 | 第69-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4 松针与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比较 | 第72-82页 |
| ·前言 | 第72页 |
| ·数据来源 | 第72-74页 |
| ·松针和土壤样品采集及数据来源 | 第72-73页 |
| ·样品前处理及分析 | 第73-7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4-81页 |
| ·松针与土壤样品中多环芳烃浓度及分布特征 | 第74-76页 |
| ·多环芳烃气/固相分配行为与其在松针与土壤中浓度和分布的影响 | 第76-78页 |
| ·松针与土壤样品中多环芳烃的毒性比较 | 第78-81页 |
| ·小结 | 第81-82页 |
| 5. 松针生理性质对其富集多环芳烃行为的影响 | 第82-92页 |
| ·前言 | 第82页 |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82-83页 |
| ·样品采集、前处理及测定 | 第82页 |
| ·松针性质测定 | 第82-8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3-91页 |
| ·雪松和黑松松针中多环芳烃的浓度 | 第83-85页 |
| ·雪松和黑松松针性质 | 第85-87页 |
| ·脂含量对多环芳烃浓度影响 | 第87-89页 |
| ·比表面积、气孔密度对多环芳烃浓度影响 | 第89-91页 |
| ·小结 | 第91-92页 |
| 6 东北地区松针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 | 第92-117页 |
| ·前言 | 第92页 |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92-97页 |
| ·研究区域 | 第92-93页 |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93-9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7-115页 |
| ·采暖期与非采暖期松针中多环芳烃浓度的变化 | 第97-99页 |
| ·分布检验及区域分布特征 | 第99-101页 |
| ·东北地区松针中多环芳烃浓度及组成特征 | 第101-103页 |
| ·东北地区松针中多环芳烃来源 | 第103-107页 |
| ·城市人口密度与松针中多环芳烃浓度的关系 | 第107-109页 |
| ·城市经济发展与松针中多环芳烃浓度的关系 | 第109-113页 |
| ·城市交通与松针中多环芳烃浓度的关系 | 第113-115页 |
| ·小结 | 第115-117页 |
| 7 结论、展望和建议 | 第117-120页 |
| ·结论 | 第117-119页 |
| ·展望和建议 | 第119-120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120-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8-140页 |
| 致谢 | 第140-141页 |
| 个人简历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