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外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分析 | 第16-17页 |
·国内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国内外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差距 | 第18-19页 |
·论文内容与结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攀枝花资源及综合利用情况分析 | 第21-34页 |
·攀枝花市主要资源构成情况 | 第21-22页 |
·矿产资源 | 第21页 |
·电力资源 | 第21-22页 |
·二次资源 | 第22页 |
·攀枝花市主要资源配置转化情况 | 第22-29页 |
·主要资源配置情况 | 第22-25页 |
·主要资源转化情况 | 第25-26页 |
·主要资源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 第26-29页 |
·攀枝花资源开发总体情况 | 第29-30页 |
·资源开发型企业 | 第29-30页 |
·主要产品产能 | 第30页 |
·技术创新能力 | 第30页 |
·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特点 | 第30-34页 |
·铁资源利用具备坚实基础,但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制约 | 第30-31页 |
·钒钛资源利用形成良好格局,但利用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 | 第31-32页 |
·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正在形成,但产业实力亟待进一步增强 | 第32页 |
·科技研发实力不断增强,但关键瓶颈技术亟需实现突破 | 第32-33页 |
·二次资源利用规模不断扩大,但利用层次亟需进一步提升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攀枝花资源开发综合利用的潜力和制约因素 | 第34-37页 |
·发展潜力 | 第34-35页 |
·钢铁产业 | 第34页 |
·钒产业 | 第34-35页 |
·钛产业 | 第35页 |
·制约因素 | 第35-37页 |
·交通瓶颈 | 第35-36页 |
·技术瓶颈 | 第36页 |
·环境容量 | 第36页 |
·产业政策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 第37-39页 |
·总体思路 | 第37页 |
·基本原则 | 第37-39页 |
·必须有利资源保护 | 第37页 |
·必须体现效率效益 | 第37页 |
·必须促进环境友好 | 第37-38页 |
·必须造福一方百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创新的总体设想 | 第39-44页 |
·以钒钛产业促进钢铁产业——打造钢铁钒钛之都,夯实核心产业 | 第39-40页 |
·牢牢把握核心产业发展主导权 | 第39-40页 |
·做大做强钢铁钒钛产业 | 第40页 |
·以基地园区集聚优势资源——推动产业集中发展,培育产业集群 | 第40-41页 |
·集聚优势资源发展产业集群 | 第40页 |
·集中优势企业组建战略联盟 | 第40-41页 |
·重视产业耦合推动交叉发展 | 第41页 |
·以综合利用激活二次资源——促进环保节约发展,催生循环经济 | 第41-42页 |
·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 第41页 |
·与污染治理相结合 | 第41-42页 |
·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 第42页 |
·以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 | 第42页 |
·以政府调控促进就地转化——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市 | 第42-44页 |
第六章 攀枝花创新资源综合利用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44-50页 |
·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体系 | 第44-45页 |
·更加开放的心态 | 第44页 |
·更加开放的机制 | 第44页 |
·更加开放的交通 | 第44-45页 |
·构建创新型技术支撑体系 | 第45-46页 |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 第45页 |
·构建钒钛研发中心 | 第45页 |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 第45页 |
·加大科研经费支持 | 第45-46页 |
·构建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 | 第46-47页 |
·产业导向政策 | 第46页 |
·市场调控政策 | 第46页 |
·投融资政策 | 第46-47页 |
·构建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 | 第47-48页 |
·搞好攀钢辅业改制 | 第47页 |
·发展民营经济 | 第47-48页 |
·构建强有力的生产保障体系 | 第48-50页 |
·煤电油运保障 | 第48页 |
·工业用地保障 | 第48页 |
·矿产资源保障 | 第48页 |
·城市功能保障 | 第48-5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