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5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3-16页 |
| 第一章 徽州古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概述 | 第16-30页 |
| ·徽州古村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 第16-25页 |
| ·徽州古村落的雏形期 | 第17-18页 |
| ·徽州古村落的形成期 | 第18-20页 |
| ·徽州古村落的发展期 | 第20-21页 |
| ·徽州古村落的繁荣期 | 第21-24页 |
| ·徽州古村落的衰落期 | 第24-25页 |
| ·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现状简述 | 第25-30页 |
| ·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成就 | 第25-26页 |
| ·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26-30页 |
| 第二章 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的形成与发展调查报告 | 第30-46页 |
| ·理坑村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 第30-32页 |
| ·理坑村人居环境的生成阶段 | 第32-37页 |
| ·村落的定居阶段 | 第32-33页 |
| ·村落的发展阶段 | 第33-35页 |
| ·村落的鼎盛阶段 | 第35-37页 |
| ·村落的衰落阶段 | 第37页 |
| ·理坑村人居环境的“规划”特色 | 第37-46页 |
| ·“桃花源”式的村落选址 | 第38-39页 |
| ·按“五行相生”格局规划的水口景观 | 第39-41页 |
| ·完善的村落排水系统 | 第41-42页 |
| ·科学完备的村落消防体系和先进的消防设施 | 第42-46页 |
| 第三章 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46-58页 |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46-48页 |
| ·风水理念 | 第48-51页 |
| ·宗族意识 | 第51-53页 |
| ·理学 | 第53-54页 |
| ·传统习俗与行为习惯 | 第54-55页 |
| ·土地制度 | 第55-56页 |
| ·防卫意识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典型景观特质分析 | 第58-76页 |
| ·水口景观特质分析 | 第58-61页 |
| ·风景构图与村落规划的有机结合 | 第59页 |
| ·按“五行相生”格局规划的水口景观 | 第59页 |
| ·宗族空间领域的标志 | 第59-61页 |
| ·街巷景观特质分析 | 第61-65页 |
| ·结构布局多样 | 第62-63页 |
| ·等级尺度分明 | 第63页 |
| ·空间变化丰富 | 第63-65页 |
| ·建筑景观特质分析 | 第65-74页 |
| ·建筑类型 | 第65-71页 |
| ·建筑形态特征 | 第71-72页 |
| ·建筑构造特征 | 第72-74页 |
| ·建筑工艺特征 | 第74页 |
| ·溪流景观特质分析 | 第74-76页 |
| ·空间的生态性与有机性 | 第74-75页 |
| ·空间的公共性与生活性 | 第75-76页 |
| 第五章 理坑古村落的物质空间构成及形态特征 | 第76-96页 |
| ·理坑村的物质空间构成 | 第76-89页 |
| ·宅内空间 | 第76-80页 |
| ·街巷空间 | 第80-84页 |
| ·公共空间 | 第84-88页 |
| ·村落与周边山水空间 | 第88-89页 |
| ·理坑村外部空间物质形态特征 | 第89-96页 |
| ·界面分类 | 第89页 |
| ·理坑村落空间侧界面 | 第89-92页 |
| ·理坑村落空间底界面 | 第92-96页 |
| 第六章 理坑古村落外部空间行为分析及景观意象 | 第96-114页 |
| ·理坑村外部空间行为活动分析 | 第96-106页 |
| ·空间与行为活动 | 第96-97页 |
| ·理坑村中的行为活动(参见附件1) | 第97-106页 |
| ·理坑村外部空间质量评价 | 第106页 |
| ·理坑村景观意象 | 第106-114页 |
| ·景观意象调查 | 第107-112页 |
| ·景观意象总结 | 第112-114页 |
| 第七章 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 第114-130页 |
| ·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冲突 | 第114-115页 |
| ·历史与现代生活形态的差异 | 第114页 |
| ·人口增长与土地稀缺的矛盾 | 第114-115页 |
| ·旅游开发与村落保护的冲突 | 第115页 |
| ·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115-124页 |
| ·国内外有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想 | 第115-119页 |
| ·国内外有关人居环境的科学理论 | 第119-124页 |
| ·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措施 | 第124-130页 |
| ·保护规划先行 | 第124页 |
| ·建筑的维修整治 | 第124-125页 |
| ·古村落整体风貌保护 | 第125-126页 |
| ·发展新区 | 第126-127页 |
| ·合理旅游开发 | 第127-128页 |
| ·扩大宣传、提高公民保护意识 | 第128-129页 |
| ·古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 | 第129-130页 |
| 第八章 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模式探讨 | 第130-152页 |
| ·从片面到全面——科学、动态的保护观的确立 | 第130-133页 |
| ·片面的保护观 | 第130-131页 |
| ·全面的保护观——科学、动态的保护观 | 第131-133页 |
| ·徽州古村落保护规划实例分析 | 第133-146页 |
| ·西递古村落保护规划 | 第133-138页 |
| ·宏村古村落保护规划 | 第138-142页 |
| ·渔梁古村落保护规划 | 第142-145页 |
| ·许村古村落保护规划 | 第145-146页 |
| ·徽州古村落保护模式探讨 | 第146-152页 |
| ·徽州古村落保护规划指导思想 | 第146-147页 |
| ·徽州古村落保护规划原则 | 第147-148页 |
| ·徽州古村落保护规划方法 | 第148-149页 |
| ·徽州古村落保护管理模式探讨 | 第149-150页 |
| ·徽州古村落保护开发模式探讨 | 第150-152页 |
| 结语 | 第152-154页 |
| 附件:理坑村中的行为活动 | 第154-1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0-164页 |
| 个人简介 | 第164-166页 |
| 导师简介 | 第166-1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 第170-172页 |
| 致谢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