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5页 |
| ·研究的问题与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的思路与结构 | 第10-13页 |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3页 |
|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 第13-15页 |
| ·研究的难点 | 第13-14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 2 理论借鉴与拓展 | 第15-4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5-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7-18页 |
| ·对内生比较优势与外生比较优势的界定 | 第18-20页 |
| ·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缺陷 | 第20-25页 |
| ·外生技术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缺陷 | 第20-22页 |
| ·外生资源禀赋理论:传统的H-O 理论 | 第22-25页 |
|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 第25-37页 |
|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战略意义 | 第26-28页 |
| ·内生比较优势的决定机制分析 | 第28-29页 |
| ·内生技术进步与内生比较优势 | 第29-31页 |
| ·内生比较优势对贸易福利及贸易国别结构的影响 | 第31-37页 |
| ·综合比较优势 | 第37-38页 |
| ·综合比较优势的一般性分析 | 第37-38页 |
| ·综合比较优势对一国贸易模式的影响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3 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的现状分析 | 第40-58页 |
| ·贸易总量变化分析 | 第40-41页 |
| ·贸易结构分析 | 第41-47页 |
| ·贸易国别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 ·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 第42-47页 |
| ·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7-56页 |
| ·研究方法 | 第47页 |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47页 |
| ·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47-52页 |
| ·中国自东盟国家的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52-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4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发展空间及比较优势分析 | 第58-69页 |
| ·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发展的空间预测 | 第58-60页 |
| ·研究方法 | 第58页 |
| ·数据来源 | 第58页 |
| ·预测结果及结论 | 第58-60页 |
| ·中国与东盟各国外生资源禀赋优势的比较 | 第60-61页 |
| ·能源资源 | 第60页 |
| ·矿产资源 | 第60-61页 |
| ·生物资源 | 第61页 |
| ·中国与东盟国家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61-64页 |
| ·制成品的归类——基于反映内生、外生比较优势的产品分类 | 第61-62页 |
| ·指标及数据 | 第62-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结构的比较 | 第64-68页 |
| ·东盟十国产业结构 | 第65-67页 |
| ·我国与东盟产业的竞争性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5 综合比较优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应用 | 第69-74页 |
| ·外生比较优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应用 | 第69-71页 |
| ·资源禀赋的贸易拓展 | 第69-70页 |
| ·低技术产品的贸易拓展 | 第70-71页 |
| ·内生比较优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应用 | 第71-74页 |
| ·内生比较优势产品贸易方面的拓展 | 第71页 |
| ·技术进步合作方面的拓展 | 第71-72页 |
| ·人力资本投资合作 | 第72-74页 |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74-78页 |
| ·研究结论 | 第74-75页 |
| ·政策建议 | 第75-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附录 A | 第83-84页 |
| 附录 B | 第84-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