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9页 |
|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经验 | 第8-18页 |
| ·国外高科技园区发展状况与其经验 | 第9-12页 |
| ·国内高科技园区发展状况与经验 | 第12-18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8-19页 |
| 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 ·产业集聚理论 | 第19-21页 |
|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理论 | 第19页 |
| ·交易成本理论 | 第19-20页 |
| ·新竞争经济理论 | 第20页 |
| ·集聚效应理论 | 第20-21页 |
| ·价值链理论 | 第21页 |
|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 | 第21-23页 |
| ·佩鲁增长极理论 | 第22页 |
| ·缪尔达尔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22页 |
| ·赫希曼与弗里德曼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 | 第22-23页 |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23-25页 |
| ·梯度推移发展理论 | 第24页 |
| ·增长极开发理论 | 第24页 |
| ·点轴开发理论 | 第24页 |
| ·网络开发理论 | 第24-25页 |
| ·圈层结构理论 | 第25页 |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5-27页 |
| 3 重庆市高科技园区与经开区发展现状研究 | 第27-38页 |
| ·重庆市高科技园区与经开区发展的现状描述 | 第27-28页 |
| ·重庆市高科技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指标构建与分析 | 第28-34页 |
| ·成本降低效应 | 第29-30页 |
| ·技术溢出效应(创新效应) | 第30页 |
| ·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 第30-31页 |
| ·竞争力效应 | 第31-33页 |
| ·企业合作优势 | 第33-34页 |
| ·重庆市高新区和经开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 第34-38页 |
| ·入园企业数稳步增长 | 第34页 |
| ·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 第34-36页 |
| ·高新技术企业以成为经开区的支柱企业 | 第36页 |
| ·园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 第36-38页 |
| 4 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研究 | 第38-55页 |
| ·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38-42页 |
| ·重庆市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已具备三大发展优势 | 第39-40页 |
| ·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的分布状况 | 第40-42页 |
| ·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综合评价 | 第42-46页 |
| ·重庆市三大经济圈经济发展状况 | 第42-44页 |
| ·特色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评价 | 第44-46页 |
| ·特色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分析 | 第46-51页 |
| ·特色工业园区基本形成各自主导产业、特色产业 | 第46-49页 |
| ·特色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已崭露头角,产业链发展初显端倪 | 第49-51页 |
| ·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51-55页 |
| 5 提高重庆市经济园区集聚效应初探 | 第55-61页 |
| ·各园区需服从经济发展总体要求 | 第55页 |
| ·加强软环境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 第55-56页 |
| ·加快园区建设,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度 | 第56-58页 |
| ·建立合理的土地供应机制,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 | 第56页 |
|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产业 | 第56-58页 |
| ·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产业链 | 第58页 |
|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型园区 | 第58-61页 |
| 6 结论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