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7页 |
绪论 | 第17-26页 |
一、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17-19页 |
二、学术回顾与评析 | 第19-24页 |
三、研究思路与特色 | 第24-26页 |
第一章 我国原始宗教文化中的科技伦理萌芽 | 第26-71页 |
第一节 我国原始时代科技与宗教概况 | 第27-41页 |
一、我国原始时代科学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 第27-37页 |
二、我国原始宗教的形成与发展 | 第37-41页 |
第二节 禁忌在先民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功能 | 第41-47页 |
一、禁忌具有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功能 | 第42-44页 |
二、禁忌具有调整人与人的关系的功能 | 第44-45页 |
三、禁忌具有保护技术和规范技术使用的功能 | 第45-47页 |
第三节 生产祭祀礼在先民探索与改造自然中的行为规范功能 | 第47-51页 |
一、生产祭祀礼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 | 第47-48页 |
二、生产祭祀礼具有调整人与人关系的功能 | 第48-50页 |
三、生产祭祀礼有助于人在与自然斗争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 第50-51页 |
第四节 远古神话中的科技伦理萌芽 | 第51-59页 |
一、神话表达了先民朴素的生态伦理情感 | 第51-53页 |
二、神话塑造了原始社会的科技理想人格 | 第53-54页 |
三、神话体现了先民崇尚技术的价值取向 | 第54-57页 |
四、神话讴歌了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科技伦理精神 | 第57-58页 |
五、神话颂扬了为民造福的科技伦理思想 | 第58-59页 |
第五节 原始宗教在人与自然斗争中承担行为规范功能的原因及向科技道德演进的趋势 | 第59-71页 |
一、原始宗教在人与自然斗争中承担行为规范功能的原因 | 第59-65页 |
二、原始宗教行为规范向科技伦理转化的趋势 | 第65-71页 |
第二章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科技伦理的形成 | 第71-89页 |
第一节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科技伦理形成的历史条件 | 第71-80页 |
一、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 第71-77页 |
二、社会分工初具规模 | 第77-79页 |
三、伦理思想已经形成 | 第79-80页 |
第二节 先秦时期科技伦理产生的标志 | 第80-89页 |
一、一般道德原则在科技伦理领域中的运用 | 第80-84页 |
二、科技伦理范畴的提出 | 第84-86页 |
三、科技伦理品格的形成 | 第86-89页 |
第三章 先秦时期农耕文化时间观的形成及其农业科技伦理意蕴 | 第89-120页 |
第一节 农耕文化时间观的形成与特征 | 第89-105页 |
一、农耕文化时间观的形成 | 第90-98页 |
二、农耕文化时间观的基本特征 | 第98-105页 |
第二节 阴阳五行家对农耕文化时间观的伦理提升 | 第105-112页 |
一、阴阳学说与农耕文化时间观的渊源关系 | 第105-106页 |
二、阴阳五行的融合及其对农耕文化时间观的伦理提升 | 第106-112页 |
第三节 农耕文化时间观的农业科技伦理规范属性 | 第112-120页 |
一、农耕文化时间观对农业生产活动的道德规范功能 | 第112-116页 |
二、农耕文化时间观对人与自然及人与人关系的调节 | 第116-120页 |
第四章 先秦时期技术伦理的成因、规范与价值观 | 第120-164页 |
第一节 技术伦理形成的原因 | 第120-124页 |
一、技术伦理源于调整技术主体与其他社会成员关系的需要 | 第120-121页 |
二、技术伦理是伦理文化渗透到技术领域的结果 | 第121-122页 |
三、技术伦理观念是先秦思想家反思技术社会问题的产物 | 第122-124页 |
第二节 技术伦理的基本规范 | 第124-136页 |
一、功致为上—先秦技术伦理基本原则 | 第126-130页 |
二、毋作淫巧—先秦技术伦理的重要规范 | 第130-134页 |
三、工师制度—确保技术伦理规范实效性的重要机制 | 第134-136页 |
第三节 儒、墨、道技术价值观 | 第136-164页 |
一、儒家“以礼制器”的技术价值观 | 第137-143页 |
二、墨家“兴天下之利”的技术价值观 | 第143-154页 |
三、道家“道进乎技”的技术价值观 | 第154-164页 |
第五章 先秦时期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与主要内容 | 第164-190页 |
第一节 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 | 第164-173页 |
一、生态伦理思想的渊源 | 第164-167页 |
二、生态伦理理性的兴起 | 第167-173页 |
第二节 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73-190页 |
一、可持续发展观 | 第174-178页 |
二、生态消费观 | 第178-182页 |
三、生态技术观 | 第182-185页 |
四、生态社会理想观 | 第185-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199页 |
后记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