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导论 | 第12-24页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2-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技术创新理论的深化与泛化 | 第14-17页 |
·企业技术能力研究的兴起和独立发展 | 第17-20页 |
·以技术能力研究范式考察、分析技术创新行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0-21页 |
·研究的方法、内容与创新点 | 第21-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创新点 | 第23-24页 |
2 技术能力及其演化 | 第24-44页 |
·技术能力的本质 | 第24-26页 |
·技术能力的定义 | 第26-28页 |
·技术能力的构成 | 第28-30页 |
·技术能力的差异及转移 | 第30-33页 |
·能力势差产生的原因 | 第31-32页 |
·技术能力的转移 | 第32-33页 |
·技术能力的形成途径 | 第33-39页 |
·外部途径 | 第34-36页 |
·内部途径 | 第36-39页 |
·技术能力的演化过程 | 第39-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3 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 | 第44-58页 |
·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 第44-46页 |
·技术能力是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基础 | 第44-45页 |
·创新模式对技术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影响 | 第45-46页 |
·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 | 第46-50页 |
·知识经济与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 | 第46-47页 |
·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 | 第47-50页 |
·当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 | 第50-51页 |
·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特殊涵义 | 第51-52页 |
·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主要途径 | 第52-54页 |
·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模式的匹配 | 第54-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4 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能力与创新前景分析 | 第58-81页 |
·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的历史回顾 | 第58-61页 |
·国际汽车工业技术发展的经验比较 | 第61-64页 |
·国外汽车工业技术创新几个典型案例 | 第64-70页 |
·合资模式与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依赖 | 第70-75页 |
·我国汽车工选择合资模式的初衷 | 第70-71页 |
·溢出效应不明显的原因 | 第71-72页 |
·技术依赖的形成、危害与突破 | 第72-75页 |
·我国汽车工业开展自主创新的前景分析 | 第75-80页 |
·我国汽车工业开展自主创新的优势 | 第75-76页 |
·我国汽车工业开展自主创新的劣势 | 第76-79页 |
·汽车工业自主品牌大有可为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5 技术传播与江淮汽车的自主创新 | 第81-104页 |
·技术传播对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的影响 | 第82-93页 |
·在初始期奉行“适用技术论”,使技术引进效益最大化 | 第83-86页 |
·在执行期,江汽加大投入进行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技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创造出良好的绩效 | 第86-88页 |
·在改进期,江汽用超越的勇气实施二次创新 | 第88-90页 |
·在整合期,江汽把技术创新与改革重组、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发展环境,保证自己获得并长期保存一个稳定的接受知识的渠道 | 第90-93页 |
·互联网络与组织吸收能力的强化 | 第93-102页 |
·组织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第93页 |
·充分调动技术学习的激励因素,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积累 | 第93-97页 |
·建立互联网络,增强组织的吸收能力,促使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 | 第97-102页 |
·由江淮看我国汽车工业的经验教训 | 第102-103页 |
·小结 | 第103-104页 |
6 研发过程与奇瑞汽车的自主创新 | 第104-122页 |
·奇瑞技术能力的维度矩阵分析 | 第105-112页 |
·低调起步,迅速形成技术仿制能力 | 第105-107页 |
·进行反向开发,促进创造性模仿能力的形成 | 第107-109页 |
·打破技术路径依赖,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 第109-111页 |
·奇瑞汽车公司技术维度矩阵 | 第111-112页 |
·奇瑞的人才聚集模式 | 第112-116页 |
·奇瑞的发展战略转型 | 第116-120页 |
·转型的实质 | 第117页 |
·转型的基础 | 第117-118页 |
·转型的目的 | 第118-119页 |
·转型中不变的是什么? | 第119-120页 |
·奇瑞自主创新的意义 | 第120-121页 |
·小结 | 第121-122页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22-129页 |
·江淮和奇瑞案例的几点启示 | 第122-124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24-125页 |
·发展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 第125-128页 |
·研究展望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9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