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0-41页 |
| 一、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 | 第10-12页 |
| (一) 病因病机 | 第10页 |
| (二) 辨证论治 | 第10-12页 |
| 二、现代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 (一) 病因病机 | 第12-13页 |
| (二) 辨证论治 | 第13页 |
| (三) 专方论治 | 第13-14页 |
| (四) 中药制剂论治 | 第14-15页 |
| (五) 实验研究 | 第15-17页 |
| 三、流行病学 | 第17-20页 |
| (一) 发病率及死亡率 | 第17页 |
| (二) 危险因素 | 第17-20页 |
| 四、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 | 第20-31页 |
| (一)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学及分型 | 第20页 |
| 1.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学 | 第20页 |
| 2.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型 | 第20页 |
| (二) 发病机制 | 第20-31页 |
| 1. 传统理论 | 第20-21页 |
| 2. 损伤级联反应理论 | 第21-31页 |
| (1)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与脑缺血 | 第21页 |
| (2) 大量的钙离子内流,细胞内钙超载与脑缺血 | 第21-22页 |
| (3) 氧自由基与脑缺血 | 第22页 |
| (4) 一氧化氮与脑缺血 | 第22-23页 |
| (5) 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肤(CGRP)与脑缺血 | 第23-24页 |
| (6) 炎症细胞因子与脑缺血 | 第24-26页 |
|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脑缺血 | 第26页 |
| (8) 神经营养因子与脑缺血 | 第26-28页 |
| (9) 细胞凋亡与脑缺血 | 第28-31页 |
| 五、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疾病的治疗方法 | 第31-37页 |
| (一) 改善和恢复缺血损伤脑组织的血液供应的治疗措施 | 第31-34页 |
| 1. 溶栓治疗 | 第31-33页 |
| (1) 溶栓制剂概述 | 第31页 |
| (2) 溶栓药物的临床研究 | 第31-33页 |
| 2. 抗凝治疗 | 第33页 |
| 3. 抗血小板聚集 | 第33-34页 |
| (二) 保护缺血脑组织免受代谢毒物的进一步损害 | 第34-37页 |
| 1. 兴奋性谷氨酸受体拮抗剂 | 第34页 |
| 2. 自由基清除剂 | 第34-35页 |
| 3. 钙通道阻滞剂 | 第35页 |
| 4. r-氨酪酸(GABA)受体激活剂 | 第35页 |
| 5. 神经营养因子 | 第35页 |
| 6. NO 相关毒性调节刺 | 第35页 |
| 7. E—选择素抗体 | 第35-37页 |
| 六、川芎嗪对缺血性脑疾病的治疗进展 | 第37-41页 |
| (一) 对脑组织的作用 | 第37-39页 |
| 1.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保护作用 | 第37-39页 |
| (1) 抗自由基损伤 | 第37页 |
| (2) 影响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含量 | 第37-38页 |
| (3) 调控凋亡相关基因 c-los 和 bcl-2 的表达 | 第38页 |
| (4) 影响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及白细胞的浸润 | 第38-39页 |
| 2. 对脑梗死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39页 |
| (二) 对血管的作用 | 第39页 |
| 1. 扩血管作用 | 第39页 |
| 2. 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 第39页 |
| (三) 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 第39页 |
| (四) 川芎嗪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 | 第39-41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 | 第41-44页 |
| 一、研究目的、意义 | 第41页 |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41-43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41-42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 三、统计学处理 | 第43-44页 |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结果 | 第44-50页 |
| 一、风证组两组病例性别、年龄及疗效比较 | 第44-45页 |
| 二、火热证组两组病例性别、年龄及疗效比较 | 第45页 |
| 三、痰证组两组病例性别、年龄及疗效比较 | 第45-46页 |
| 四、气盛证组两组病例性别、年龄及疗效比较 | 第46页 |
| 五、血瘀证组两组病例性别、年龄及疗效比较 | 第46-47页 |
| 六、阴虚阳亢证组两组病例性别、年龄及疗效比较 | 第47页 |
| 七、治疗组病例之间性别、年龄及疗效比较 | 第47-49页 |
| 八、安全性检测 | 第49-50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0-54页 |
| 一、川芎嗪注射液的疗效评价 | 第50-52页 |
| (一) 风证的疗效评价 | 第50-51页 |
| (二) 火热证的疗效评价 | 第51页 |
| (三) 痰证的疗效评价 | 第51页 |
| (四) 气盛证的疗效评价 | 第51页 |
| (五) 血瘀证的疗效评价 | 第51页 |
| (六) 阴虚阳亢证的疗效评价 | 第51-52页 |
| 二、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中风病六种证型之间的疗效比较 | 第52页 |
| 三、对照组治疗中风病六种证型之间的疗效比较 | 第52-53页 |
|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 附录 | 第64-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