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倍体”和二倍体银鲫的精子发生及生成机制比较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24页 |
| ·银鲫分类学地位及生物学特性 | 第11-13页 |
| ·银鲫的分类学地位 | 第11页 |
| ·鲫的资源及在我国养殖现状 | 第11-12页 |
| ·鲫的生物学特征 | 第12-13页 |
| ·鱼类多倍体 | 第13-15页 |
| ·多倍体现象 | 第13-14页 |
| ·鱼类中的多倍体 | 第14-15页 |
| ·鱼类的雌核发育 | 第15-19页 |
| ·天然雌核发育的鱼类 | 第15-17页 |
| ·鱼类雌核发育的细胞学原理 | 第17-19页 |
| ·鱼类精巢结构和发育研究状况 | 第19-21页 |
| ·鱼类的精巢结构 | 第19-21页 |
| ·鱼类的精巢发育 | 第21页 |
| ·硬骨鱼类精子发生 | 第21-2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 ·试验试剂 | 第24-25页 |
| ·组织切片部分 | 第24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部分 | 第24-25页 |
| ·试验器材 | 第25页 |
| ·组织切片部分 | 第25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部分 | 第25页 |
|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 ·倍性鉴定 | 第25页 |
| ·样品制备 | 第25-26页 |
| ·组织切片制备与观察 | 第26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切片制备与观察 | 第26-2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8页 |
| ·倍性鉴定 | 第27页 |
| ·组织学结构观察 | 第27-35页 |
| ·外膜和实质 | 第27-28页 |
| ·精小叶和精小囊 | 第28-34页 |
| ·小叶间质 | 第34-35页 |
| ·精子发生过程观察 | 第35-48页 |
| ·精原细胞 | 第36-38页 |
| ·初级精母细胞 | 第38-40页 |
| ·次级精母细胞 | 第40-41页 |
| ·精子细胞 | 第41-42页 |
| ·精子 | 第42-46页 |
| ·非生殖细胞 | 第46-48页 |
| 4 讨论 | 第48-53页 |
| ·黑龙江银鲫精巢的组织学结构 | 第48页 |
| ·黑龙江银鲫精子的发生过程 | 第48-49页 |
| ·黑龙江银鲫群体中雄性存在的意义 | 第49-51页 |
| ·黑龙江银鲫的倍性 | 第51-52页 |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2-53页 |
| 5 结论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