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导言 | 第7-10页 |
一、似疾非疾之虞—抑郁症源流考 | 第10-30页 |
1 古典时期对忧郁症的描述 | 第10-13页 |
2 中世纪时期对忧郁症的贬抑 | 第13-15页 |
3 文艺复兴时期对忧郁症的解读 | 第15-17页 |
4 文艺复兴后期至十九世纪对忧郁症的认识发展与转向 | 第17-27页 |
5 现代医学对忧郁症的分析 | 第27-30页 |
二、另辟蹊径的临证实践—隐匿的抑郁 | 第30-51页 |
1 对“郁”的字源理解 | 第30-31页 |
2 中医古代文献中与抑郁症相对应病证的考查 | 第31-37页 |
·中医“郁证”与抑郁症的关系 | 第31-34页 |
·中医“百合病”与抑郁症的关系 | 第34-35页 |
·中医“奔豚”与抑郁症的关系 | 第35-36页 |
·中医“失志”与抑郁症的关系 | 第36-37页 |
3 中医古代文献中对抑郁症相关的描述 | 第37-43页 |
·《内经》中关于情绪、情感变化对人体影响的认识 | 第38-40页 |
·古代文献关于情绪、情感变化对人体影响的记载 | 第40-43页 |
4 中医古代文献中对抑郁症相关症状治疗案例 | 第43-49页 |
5 小结 | 第49-51页 |
三、医学社会学视野中抑郁症之审视 | 第51-77页 |
1 医学社会学背景下抑郁症的研究 | 第51-52页 |
2 医学社会学背景下抑郁症的特点 | 第52-66页 |
·抑郁症的传统社会观念影响因素 | 第54-57页 |
·我国抑郁症发病特点的社会心理基础 | 第57-58页 |
·抑郁症躯体化症状的文化根源 | 第58-60页 |
·社会细胞—家庭对抑郁症的双向调节作用 | 第60-61页 |
·女性与抑郁症 | 第61-64页 |
·儿童与抑郁症 | 第64-65页 |
·老年与抑郁症 | 第65-66页 |
3 宗教与抑郁症的藕断丝连 | 第66-68页 |
4 伦理对抑郁症的强制规范 | 第68-71页 |
5 隐喻对抑郁症患者的戕害 | 第71-75页 |
·抑郁症的隐喻渊源 | 第72-73页 |
·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双重运作的新秩序 | 第73-74页 |
·社会认同的被迫扭曲 | 第74-75页 |
6 抑郁症医学社会学研究的困境与展望 | 第75-77页 |
四、走向抑郁症的尽头—自杀 | 第77-83页 |
五、谪仙人与抑郁症的距离—生活与环境应激事件 | 第83-92页 |
六、抑郁症—哲学视野中的人类困境之一 | 第92-95页 |
结语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