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1页 |
·稻曲病的概述 | 第10-14页 |
·稻曲病的症状 | 第10-11页 |
·稻曲病的分布 | 第11-12页 |
·稻曲病的危害 | 第12-14页 |
·稻曲病的空间分布 | 第14页 |
·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6页 |
·稻曲病病级的划分标准 | 第16页 |
·稻曲病组织生化的研究 | 第16-17页 |
·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研究 | 第17页 |
·稻曲病的流行规律 | 第17-19页 |
·稻曲病的防治 | 第19-20页 |
·稻曲病的农业防治 | 第19页 |
·稻曲病的化学防治 | 第19-20页 |
·稻曲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稻曲病菌培养基筛选与病菌不同菌体的培养 | 第21-2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1-22页 |
·病原菌的来源 | 第21页 |
·菌体的分离方法 | 第21页 |
·培养基 | 第21-22页 |
·固体培养基 | 第22页 |
·液体培养基 | 第22页 |
·稻曲病菌的培养 | 第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不同分离方法比较 | 第22-23页 |
·不同培养基筛选 | 第23页 |
·讨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稻曲病的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 第25-30页 |
·试验方法 | 第25页 |
·材料 | 第25页 |
·调查方法 | 第25页 |
·空间分布型的调查方法 | 第25页 |
·对田间发病情况调查方法 | 第25页 |
·统计方法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空间分布型 | 第25-27页 |
·田间发病情况调查结果 | 第27-29页 |
·讨论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水稻品种抗稻曲病分级、抗性评价及产量损失的研究 | 第30-41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材料 | 第30页 |
·调查方法 | 第30页 |
·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三个抗性组分分析 | 第31-32页 |
·水稻品种聚类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水稻品种的抗性评价 | 第34页 |
·产量损失的测算 | 第34-37页 |
·讨论 | 第37-41页 |
第五章 与抗稻曲病相关的生化指标的研究 | 第41-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供试品种 | 第41页 |
·接种体的培养 | 第41页 |
·接种时期与方法 | 第41页 |
·取样 | 第41页 |
·与抗性相关的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力的测定 | 第41-42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力的测定 | 第42页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PAL的活性变化规律 | 第42页 |
·POD的活性变化规律 | 第42-43页 |
·PPO的活性变化规律 | 第43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43-4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6-47页 |
·稻曲病菌的培养分离 | 第46页 |
·稻曲病的空间分布型和抗性评价 | 第46页 |
·稻曲病与产量损失的影响 | 第46页 |
·与抗性机制相关的酶活性的研究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附表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页 |